過去一天內,加沙地帶再度被戰火吞噬。以色列的導彈目標不再是軍事設施,而是學校、帳篷、醫院。至少40名巴勒斯坦平民在廢墟中喪命,超過百人血灑校園與避難所。兒童醫院被炸,重癥監護室癱瘓,孩子們從病床上直接跌入死亡線。
這一幕幕,早已突破了戰爭與人道主義的底線。
可諷刺的是,就在國際社會對加沙的哀嚎聲中,以色列國內卻響起了另一種聲音——極右翼國家安全部長伊塔馬爾·本-格維爾高調宣稱,美國共和黨高層力挺轟炸加沙的“食品援助倉庫”。
世界在呼吁停火,以色列卻在加碼攻擊,開羅的談判桌上,停火協議依舊遙遙無期。
以色列國防軍(IDF)聲稱,他們的目標始終是“打擊恐怖分子”。可從最近的空襲來看,導彈落點卻越來越偏向民用設施。如今,連食品援助倉庫都成了打擊目標,擺明了是要讓加沙的平民自生自滅。
這哪里是反恐?這分明是徹頭徹尾的戰爭機器碾壓人道底線。
以色列為何敢如此肆無忌憚?
以色列的現任政府,是該國史上最右翼、最強硬的聯合執政聯盟。本-格維爾這類極端分子不止一次公開宣稱:加沙不存在無辜者!
在這種政治氛圍下,軍事行動早已脫離“安全防衛”的范疇,變成了一場民族主義狂熱下的徹底清洗。
對于他們而言,國際譴責算什么?只要背后還有美國撐腰,哪怕炸光加沙也在所不惜。
而美國這邊,更是一邊喊停火,一邊遞炮彈。
表面上,白宮多次呼吁以色列“克制”,支持埃及的停火談判;但背地里,美國軍火商的訂單卻源源不斷送往特拉維夫。更別提共和黨高層公開支持炸援助倉庫的事,這種操作已經說明,美國在這場戰爭中,從來都是既當裁判,又當軍火推銷員。
自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已超過260億美元,F-35戰機、精確制導炸彈、情報衛星實時共享,樣樣齊全。
而這場戰爭,反過來又刺激了美國軍工復合體的利潤飆升,洛克希德·馬丁、雷神公司股價連創新高。
加沙的求和之路太難走
目前,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最新一輪停火談判正在埃及進行,阿拉伯調解員提出了“五至七年停火協議”的框架。
看上去,這是曙光在前。可實際情況是,想要停火,以色列堅持必須先釋放全部人質,并要求哈馬斯完全解除武裝;
哈馬斯則要求以色列全面撤軍,解除對加沙的封鎖,允許重建與援助自由流動。
雙方各執一詞,停火成了“誰先讓步”的心理戰。
此時,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突然發聲,要求哈馬斯放下武器,交出加沙管理權。這看似是在推動和平,實際上卻暴露了內部權力斗爭。阿巴斯希望借機削弱哈馬斯勢力,重新掌控加沙;哈馬斯則視此為“背刺”,絕不會輕易放棄手中的軍事牌。
這讓本就復雜的停火談判,再添變數。
目前德、法、英三國外長已發布聯合聲明,要求以色列遵守國際法,開放人道援助通道。
但說實話,歐洲的這些外交話術,對以色列幾乎構不成實質壓力。
目前,哈馬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不僅軍事實力被嚴重削弱,國際支持度下降,連部分阿拉伯國家也開始疏遠。民眾對長期戰亂與封鎖的忍耐已接近極限。
阿巴斯提出“轉型為政黨”的建議,表面上的確是化解沖突的出路,但實際上卻是逼迫哈馬斯在生死邊緣做選擇:
繼續武裝抗爭,可能被徹底清除;
轉型政治力量,保留生存空間,但失去武裝話語權。
無論哪種選擇,哈馬斯的未來都注定不再是過去那個“加沙鐵拳”。
中東格局重塑,誰在悄然布局?
在這場混亂之中,區域大國們也在暗中調整戰略。其中沙特正在努力推進與伊朗的緩和,同時拉攏美國,爭取中東主導權。
加沙沖突,讓沙特意識到,單純依賴美國的安全承諾不靠譜,未來更傾向于走多邊平衡路線,強化與中國、俄羅斯的合作。
伊朗雖然表面低調,但通過支持哈馬斯、胡塞武裝,依舊牢牢掌控著“反美反以”的區域話語權。
只要中東持續動蕩,伊朗的戰略縱深就依然存在。
停火談判何時能真正落地?和平是否還有希望?恐怕短期內,答案依舊是未知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