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的消息,4月26日,印度在未提前通知的情況下,突然開閘泄洪,克什米爾地區的杰赫勒姆河上游的洪水,如猛獸般奔涌而下,導致下游巴基斯坦多地水位突然大幅上升,目前已經造成洪災。然而,巴基斯坦方面相對慌亂,顯然是對此舉準備不足。
印度的這個做法,頗有《三國演義》中關于“水淹七軍”之感。但是,演義中的“水淹七軍”,淹的是對方的“軍隊”,印度此舉,卻對準了巴基斯坦的“平民”,此舉有違天道。所以,接下來印度可能會面臨較大的國際輿論壓力。
巨量洪水從哪里冒出來的
這一次的印巴爭端,開始于4月22日。當天由于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導致印度26人喪生。印度認為巴基斯坦為恐怖分子提供了支持,聲稱要對巴基斯坦進行打擊報復。雖然巴基斯坦極力否認,甚至要求印度提供證據,但印度開始了針對巴基斯坦的行動。除了軍事行動外,印度最先實施的行動包括三個:關閉口岸,切斷水源,驅逐巴基斯坦駐新德里的15名人員。
上述所說的“切斷水源”,和本次泄洪,其實是前后對應的。
印度境內河流眾多,最主要的河流有三條,分別是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和印度河。其中,恒河是印度最長河流,布拉馬普特拉河就是中國雅鹿藏布江的下游,而印度河,則要流經巴基斯坦,是巴基斯坦農業灌溉的核心水源。
說白了,巴基斯坦農業灌溉所依賴的印度河,上游由印度控制。早在1960年,雙方簽訂了《印度河河水條約》,雙方承諾共享印度河河水。
而此次印巴爭端,印度卻要撕毀條約,以切斷印度河水源威脅巴基斯坦。4月23日,印度不顧巴基斯坦和國際輿論的反對,關閉印度河閘門,巴基斯坦的農業命脈被切斷。
然而,印度上游并不具備長期蓄洪的能力,因此,4月26日,印度在儲蓄近4天的水量后,突然放開閘門,導致下游水位突然暴漲,這便是本文開篇提到的那一幕。
巴基斯坦應對不足
實際上,這次印度泄洪,能看出巴基斯坦的應對明顯不足。巴方早應該對印度蓄洪能力進行全方面了解,并對印度泄洪時間進行預判,以及做好洪水到來的準備。但巴方明顯沒有這么做。
根據媒體報道,印度是在26日夜里3點開閘,洪水以每秒4500立方米順流而下,4個小時內,下游水位就暴漲1.2米。其中,巴基斯坦馬格拉地區水位暴漲7.2米,50余個沿河村莊淪為澤國。
根據巴基斯坦媒體的說法,此次印度單方面泄洪,導致巴基斯坦旁遮普省30%河道受災,1.2萬英畝農作物面臨絕收,200萬人飲用水源遭受污染。而據巴方水利部門的監測,杰赫勒姆河下游水位仍在急劇上升,部分河堤已經出現險情。若水位繼續上漲,可能引發大規模洪水,威脅數萬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印度的壓力會更大
筆者認為,印度單方面泄洪,看似巴基斯坦吃了大虧,其實接下來,印度承受的壓力會更大。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印度違反了 1960年簽訂的《印度河河水條約》,這種單方面撕毀合約的行為,對印度的國家信譽造成影響。
第二,印度的行為可能觸犯《國際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約》第 7條 “不造成重大損害” ,如果海牙國際法庭接受巴基斯坦的控訴,印度說不定會背上“反人類罪”。因為印度此舉并非針對巴基斯坦軍方,如果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亡的話,那印度就是犯了“戰爭罪”,天理不容。
第三,印度采用河流和洪水作為武器,可能會引起南亞地區的整體恐慌和焦慮。尼泊爾、孟加拉國等下游國家都會擔憂印度可能也會對他們進行“斷水-泄洪”戰術。這可能會引發地緣局勢的連鎖反應。
綜上所述,印度在使用完“水武器”之后,可能會體會到“一時之爽”,但它接下來會承受巨大的國際輿論壓力,甚至會面臨制裁。而巴基斯坦則由印度口中的“肇事者”,變成了“受害者”。印度圖一時爽快,卻將自己國家信譽降到最低。
印度的泄洪計劃,可能會加速南亞的生態災難,同時引發南亞糧食危機。這種隨意撕毀條約的行為,實際上是當今世界要面臨的一大挑戰。國際社會應當集體反對這種“水霸”,加強全球水資源管理,避免這種惡性事件的再度發生。
中國有個成語,叫“以鄰為壑”,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說,把鄰國作為大水坑,把自己的洪水都排到鄰國去,至于鄰國是否受災,那就不管了。印度無預警泄洪,與 “以鄰為壑” 的典故如出一轍,精準揭露其轉嫁危機、破壞區域協作的自私行徑。
戰爭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在地區沖突中,無論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最終承受苦難的都是普通民眾。和平的曙光,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去追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