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學生的6年》是一篇輕紀實報道,文章記錄了出生農村的醫學生冉曼,在看到醫學專碩生曹麗萍在廁所用她最熟悉的手術刀刎頸自殺后,兔死狐悲下的所思所想。
作為底層出生的醫學生,冉曼已在醫學院學習6年,從專升本到如今臨近本科畢業,在學習、實習的交替過程中,沒有資源和背景的冉曼一直遭受著社會的毒打,不斷失望、不斷希望,在知悉其他醫學院的學姐在臨近畢業前選擇輕生,同病相憐引發的感慨尤為真切。
娓娓道來的文字中,主人公就像一條擱淺在淺灘的魚,拼命吐著泡沫,擺動著軀干以融入大海。文章充滿苦情和對現實的絕望,但也傳遞出希望,糾結本身就是好事,能將自己的情緒傾訴出來,已經離精神破繭不遠。
一、當希望與現實迎面相撞
人為什么活著?因為心中的希望與意義。在物欲橫流、貧富差距加大的社會中,財富成為重要的社會評判標準。通常我們認為的生活要活出意義,意味著階層的躍遷、財富的增長、人生的圓滿......,沒有的想擁有,擁有的想更多。
對于非既得利益者而言,公平是對社會機制的基本訴求。可以肯定的是,整個社會機制在朝著公平、公正的方面不斷前行,但何為公平卻見仁見智。
追求結果公平是人的感性要求,追求機會公平才是社會的理性要求。公平永遠是相對的,這是法律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法律追求的是秩序和社會公平感,而非每個人心中的絕對公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起跑線,底層學子從零開始,而具有一定社會資源和財富積累的家庭起點則相對較高,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級的同學,往往同人不同命,有的同學背后有幾代人的接力與支撐,畢業即有好平臺,有的只能孤軍奮戰,一如主人公冉曼。如果至親對這種隱形門檻知之甚少,對窮窩里飛出的金鳳凰寄予無限期待,疊加自我的倔強與不屈,人的無助感和絕望感便極容易產生。
二、人為什么會抑郁
《抑郁的力量》中對抑郁形成機制進行過分析:抑郁的產生,是頭腦與內心及身體產生了不可調和的對抗。頭腦負責理性思考,內心表達情感和欲望,身體由感官控制。我們常說的焦慮感,來自于頭腦而非源于內心。當內心的渴望和身體的需求與頭腦中的理性思考產生嚴重對抗,而頭腦拒不接受調和時,抑郁便產生了。
產生抑郁的人,除了對生活絕望的人,很多往往是那種高度自律、具有不錯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的人,他們習慣于用理性頭腦控制自己的內心和身體,雖然這種強大自律能力能給他們帶來競爭優勢,但把握不好就會導致心理問題。
不可否認,主人公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命,但長周期的付出和被否定已讓自我產生懷疑,主人公長期處于抑郁中。
三、荒誕與輕生
荒誕是希望的反面,它產生于理想與現實的對照與碰撞。一旦自己的努力與所追求的信仰形成不可逆的背離,希望會破裂,人會產生無力感。無能為力到一定程度,抑郁隨之產生,抑郁到一定程度,源源不斷的無助感和絕望感交織,人便產生荒誕感。在令人窒息的環境下,自己便需要給自己一個決定:離開,抑或留下?死亡便成為選擇之一。
繁重的學業和工作也會導致荒誕感。持續保持獨自努力的緊張狀態,內心和身體會自發抗議,在日復一日與理性頭腦的對抗中,會形成長期的自我內耗。這種自我內耗會使希望之火慢慢熄滅,輕生,意味著自己接受了自己的局限性。
離開世界,意味著如釋重負、無所顧忌,從而得以永久解脫,這大概是在文中醫學專碩女研究生曹麗萍刀刃向內的深層原因。
四、當非理性遭遇執念
在靈與肉的關系中,肉體是貪戀塵世的,我們首先有了活著的習慣,然后才學會思考。對生的依戀,身體比精神更誠實,雖然人生每一天都將我們一點點推向死亡的終點,但基因給我們的暗示是要活下去,活著就是活著,不關乎意義。
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要求保持理性,但理性主義最終都要絆倒在人類思想的非理性上。浮躁的社會中,人對絕對事物的眷戀,會隨著不可得而變得非理性,非理性與人的懷舊情緒結合,產生的沖突如果得不到紓解,結果將非常糟糕,進而可能導致悲劇。
五、不談意義的人生也值得一過
“我不知道我是我,所以我是我”。我們總是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面對無法預計的未來,往上看常會覺得高不可攀,往下看又會覺得深不可測。但世界的本來面目可能就是個草臺班子,我們想要成為的自己,更多是一種幻相。任何對自我的過度控制,都會導致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疏離感和孤獨感。
人最害怕的是先給予希望,再予以剝奪。但一旦意識到,人本身是無法預判未來的,便有可能獲得深度自由。那些執著的人,一場大病、一次變故、一次情劫,都有可能重新開始思考自己的追求,并改變日后的行為方式。
首先,人生是否一定要有意義?沒有意義的人生值得過嗎?經濟上的成功并非人類生存的充分必要條件,人生本就是一種經歷、一趟單程旅程,不管遭遇什么樣的命運,隨遇而安去接受,這可能是我們這輩子所要經歷的心路轉變。
其次,世界的真相是沒有圓滿,最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與痛苦共存,接受不完美。真正的努力在于堅持,但是這種堅持不要與未來的預期掛鉤太多,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六、活在此時此刻
其實,就算放棄努力,選擇躺平,這個世界也會有讓我們熱衷的事情等著我們。人無法忍受長時間的無聊、單調和空虛,躺平到一定程度,便又會開始振作和探索。
中國人對蘇東坡情有獨鐘,一大原因是他面對荒誕時的豁達,他能像嘴替一樣解說我們心中的煩悶,并告訴我們,在頭腦與內心和身體不可調和時,停一停,做個閑人。
“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做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誰怕!人生本就如此。人不能活得太過用力,水滿則溢,月圓則虧,人生只能一截一截過,活在當下,聚焦于此時此刻。
參考資料:
[1]阿爾貝·加繆.哲學與自殺[M]
[2]泉谷閑示.抑郁的力量[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