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羅斯媒體《獨立軍事評論》發表了一篇關于中美可能在臺海爆發沖突的分析文章,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文章提出了一個挺有意思的觀點:"中美在臺海戰爭的較量,究竟誰勝誰負不清楚。但至少解放軍想要光憑現役的200萬士兵,就想戰勝美國的話,是不太現實的,至少需要加入第二國防線。"
乍一聽,這話像是唱衰中國軍力,但細琢磨,俄羅斯這是另有所指。
一邊看似客觀分析軍事形勢,一邊暗戳戳地期待中美在臺海熱起來,好讓美國焦頭爛額、顧此失彼。畢竟對俄羅斯來說,美國精力被分散越多越好。
不過撇開俄羅斯的小算盤不談,這個"第二國防線"到底是啥?為啥俄媒覺得它這么關鍵?它真能成為中國在臺海沖突中制勝的法寶嗎?
所謂"第二國防線"到底是啥?
咱們國家的國防體系,除了正規軍(解放軍現役部隊)之外,還有一個龐大的預備役和民兵系統,這就是俄媒所說的"第二國防線"。
這個系統可不是擺設,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和實戰基礎的。
在淮海戰爭時期,就有多達500多萬民工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在抗美援朝時期,也有全民在保障后勤。
這種全民參戰、全民支前的模式,是我軍的傳統優勢,也是我們打仗的一大法寶。
這種傳統優勢如今已與現代國防體系深度融合。
我國《國防動員法》明確規定,國家要按照"規模適度、結構科學、布局合理"的原則儲備后備力量。這些預備役人員平時就會定期訓練,隨時保持戰備狀態。
除了人員儲備,中國還有遍布全國的工業轉化能力,上萬家企業隨時能轉為戰時狀態,許多汽車廠可以直接轉產軍用裝備。這意味著,一旦進入戰時狀態,中國能迅速將民用生產線變成軍工生產線,快速補充前線消耗的裝備和物資。
這種強大的工業動員能力,是我國在現代戰爭中的一大優勢。
現代戰爭為啥離不開"第二國防線"?
現代戰爭早就不是簡單比拼兵力多少的時代了,而是綜合國力的全面較量。尤其是高技術戰爭,更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
首先,現代戰爭消耗巨大。
就拿俄烏沖突來說,雙方每天消耗的彈藥量都是驚人的,動輒上萬枚炮彈、上百枚導彈。
這種消耗強度下,光靠軍隊現有的庫存肯定不夠,必須有強大的后方生產能力持續補充。
俄烏沖突已經證明,即使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俄羅斯,在持久戰中也會面臨彈藥短缺和裝備消耗的困境。
所以,誰能持續不斷地生產彈藥、裝備、后勤物資,誰就能在持久戰中占優勢。
其次,現代戰爭對后勤保障要求極高。
一支現代化軍隊要正常運行,需要大量的燃料、食品、醫療物資等后勤補給。在臺海這種復雜環境下作戰,后勤線很容易被截斷,這時候就需要全社會的力量來保障前線需求。
這正是中國"第二國防線"的核心價值。
再者,現代戰爭已經進入了無人化、智能化時代。
俄媒分析說:"就算到時候,解放軍生產出再多的坦克裝甲車,在搶灘登陸時,依舊會被美軍的無人機蜂群戰術,給一個個點掉。"所以,光靠傳統的地面部隊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有大量的無人作戰系統配合。
而在無人機領域,中國恰恰有著全球最大的產業鏈優勢,連俄媒都承認"全球最大的無人機產業鏈就在中國",多年我國位居世界第一大民用無人機出口國,在無人機領域的專利申請量約占全球70%,是全球第一大技術來源國。
這種壓倒性的產業優勢,可以在戰時迅速轉化為軍事優勢。
2024年中國商用無人機市場規模約為1215億元,農林植保、測繪勘察和安防監控的市場規模分別為281億元、268億元、157億元,分別占整體市場的23%、22%和13%。
這些民用無人機廠商,戰時可以快速轉產軍用無人機,形成源源不斷的生產能力,這就是為啥俄媒覺得會中國的"第二國防線"這么重要。
美國最擔心的不是中國軍隊,而是中國工廠
說句實在話,美國在常規軍事力量上確實很強,尤其是海空軍方面,但他們最怕的不是中國有多少現役軍人,而是中國有多少工廠能轉產軍需物資。因為他們太清楚了,現代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和持續作戰能力。
美國的"二戰輝煌",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強大的工業生產力。
當年美國汽車廠停產民用車,全力造坦克和軍車;電器廠不造冰箱,改造彈藥;連內衣廠都改行生產降落傘。
正是這種全面工業動員,讓美國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源源不斷地為盟軍提供物資。
如今,情況反過來了。
美國制造業大量外流,工業基礎薄弱,軍工生產能力嚴重不足。當前美國軍工產業面臨產能不足問題,在高烈度戰爭中很可能出現彈藥和裝備短缺的困境。
相比之下,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生產能力。
中國無人機產業鏈不僅規模龐大,還能在技術上不斷突破。2016年到2023年期間,無人機核心部件激光雷達單價從2萬美元降至299美元,高精度GNSS模塊成本下降95%,這意味著中國可以以遠低于美國的成本,生產大量無人機,形成數量優勢。
這種產業優勢一旦轉化為軍事優勢,美國就真的麻煩了。
想想看,如果臺海爆發沖突,美國的無人機可能每天損失幾十上百架,而中國的生產線卻能日產上千架。時間一長,美國就會陷入無人機"供應鏈危機",而中國則能持續保持作戰能力。
這種工業優勢,加上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戰略,構成了美國最難應付的挑戰。
為啥這么說?這得從美國的作戰思維說起。
美國習慣了"超級大國"式的作戰模式,就是用高技術武器裝備和專業軍人打"干凈利落"的戰爭。他們的戰爭理念是"速戰速決",盡量減少自身傷亡,通過技術優勢取勝。
但面對中國這樣有著龐大人口和工業基礎的國家,美國這套玩法就不靈了。中國不僅有正規軍,還有強大的預備役和民兵系統,更重要的是有舉國體制下的工業動員能力。這就讓美國的傳統優勢大打折扣。
還有就是民心士氣問題。
美國是一個商業社會,民眾對于戰爭的容忍度有限,特別是傷亡數字上升后,國內反戰情緒就會高漲。而中國有著強大的愛國主義傳統,一旦涉及核心利益,全民參戰的意志是不容小覷的。
美國為啥打不起持久戰
俄媒說中國需要"第二國防線"才能戰勝美國,但反過來看,美國其實更需要類似的能力,然而他們沒有。
先說地理劣勢。臺灣離美國本土多遠?一萬多公里!而離中國大陸最近處不到200公里。這種地理差距意味著美軍需要漫長的補給線,而這種補給線極易被中國的反艦導彈和潛艇攻擊。斷了補給線,再精銳的部隊也只能干瞪眼。
再說后勤壓力。美軍裝備雖精良,但后勤需求也巨大。一架F-35戰機每飛行一小時,需要的維護時間高達50小時。如果美軍大規模介入臺海,他們的后勤系統能撐多久?能保障多少架次的飛機出動?這都是大問題。
最關鍵的是國內支持度。美國人民會支持為臺灣打一場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戰爭嗎?尤其是當美軍士兵在前線陣亡,美國經濟因戰爭支出而下滑時,美國國內的反戰聲音肯定會高漲。美國政府能否抵抗這種壓力,堅持長期作戰?
有美國專家就直言不諱,一旦中美爆發沖突,美國反而會先扛不住。
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今年3月也明確表態:"奉勸美方不要用自身的霸權邏輯鏡像中國,不要用過時的冷戰思維看待中美關系,不要以戰略競爭為名行對華遏制打壓之實。中方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無論是關稅戰還是貿戰,無論是冷戰還是熱戰,都打不得也打不贏。"
如何做好"第二國防線"建設?
俄媒雖然是站在自己角度發表觀點,但確實提醒我們要重視"第二國防線"建設。那么,中國應該如何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呢?
首先,軍民融合得從口號變成現實。
軍民融合不是喊口號那么簡單,而是要實實在在地搭建平臺、打通渠道、共享資源。
說白了,就是讓軍工技術能進民企,民企技術能進軍工。比如華為的5G技術用到軍事通信里,大疆的無人機技術用到軍用偵察上。這種雙向奔赴,才能讓我們在關鍵時刻一呼百應。
其次,預備役系統要提質升級。
我國的國防動員體系五花八門,從武裝力量到科技力量,從交通到信息,啥都有。
但關鍵在于這些體系得真管用。就像家里的滅火器,不能等到火災時才發現早就過期了。預備役部隊平時就得有真槍實彈的訓練,戰時才能快速變成一支精銳之師。
第三,在無人智能戰場上搶占先機。
現代戰場上,無人機對抗已經進入了高科技較量階段。誰能在人工智能、蜂群控制、抗干擾通信這些領域領先一步,誰就能在未來戰場上占據主動。
看看俄烏戰場就知道,一架廉價無人機炸掉的可能是價值上千萬的坦克。我們必須在這個領域投入更多資源,確保技術上的絕對領先。
最后,全民國防意識得跟上。
國防不是軍人的"獨角戲",而是全社會的"大合唱"。
從中小學的國防教育課,到高校的軍事理論課;從企業的軍民融合項目,到社區的民防演練,都是在為國家安全筑牢人民防線。
當每個公民都把國家安全放在心上,這個國家才是真正安全的。
在這四個方面同步發力,我們的"第二國防線"才能從理論變為實踐,在關鍵時刻真正頂得上、打得贏。
結語
俄媒這番話看似是在潑冷水,但實際上點出了一個現代戰爭的基本事實:沒有任何國家能僅靠現役軍隊贏得大規模持久戰。
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學到了這個教訓,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重犯了這個錯誤,如今俄羅斯在烏克蘭又一次驗證了這個道理。
現代戰爭是全國家、全社會的戰爭,誰能更好地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誰就更有可能獲勝。
在這方面,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和制度優勢。
從淮海戰役到抗美援朝,中國人民都展現了強大的全民動員能力。今天的中國,在軍民融合戰略指導下,這種優勢已經與現代科技和工業體系深度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特色國防體系"。
所以說,俄媒提出的"第二國防線"理論,雖然角度有些偏頗,但確實抓住了中國國防體系的一個關鍵特點。
在可能的臺海沖突中,決定勝負的不僅是現役軍人的數量和裝備的先進性,更有賴于全社會的動員能力和持續作戰能力。而在這方面,中國的優勢恰恰是美國所不具備的。
參考資料: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5年3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主持例行記者會", 2025年3月6日.
- 衡陽市國防動員辦公室, "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 2023年8月.
- 百科, "軍民融合發展戰略", 2025年.
- 證券時報, "突破一萬架、超過一萬家、邁向萬億級——'領飛'低空賽道 中國無人機產業整鏈崛起", 2025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