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對于我來說,《風乎舞雩-元大都踏查記》一書就是得之幸運。既然有幸,就乘興讀,也乘興寫。
書的腰封上也是開宗明義,寫的就是元大都,是從歷史角度詮釋北京城。書的賣點看點也就是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北京中軸線。特點是以“踏查”的方式去印證去實證去解說。欲察其書,先觀其人,也就是作者。沒成想的是,作者李零居然是河北人,而且還出生在邢臺。而這正戳中了我的內心“鄉愁”情結。從而與該書有了更多的親近感,以及邂逅和緣分。
要知道“北京中軸線”以及元大都的設計者劉秉忠及其開鑿通惠河,解決了大都漕運的郭守敬也是我的邢臺老鄉。也就是說,北京城、中軸線的肇建者、始創者和中軸線的研究者、該書的作者以及我這個讀者,竟然有這么奇妙的聯系。當然了,也就有了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奸之者不如樂知者。李零教授作為老北京,是以春游的放松,以玩的心態,看似是在無心無意,實則是苦心孤詣的來丈量北京,也在求證實證大都的前世今生。首先,他不拘泥于成說和定論,而是以親身體驗來“自說自話”,自證其說的。你不一定被說服,但是肯定會受啟發,會受益。比如:我理解的中軸線是串聯元大都主體建筑的一條南北軸線,而不是沿舊鼓樓大街,按幾何劃分畫出的大城平分線》。等等。他是一以貫之,按照自己“踏查”的結果,也即我手寫我心寫我腳,是眼見為實,也是腳踏實地。是以體驗式敘說中軸線、大都水系和大都50坊的,真的是“大地文章”,也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再者,有感于其做學問的方式方法。用李零先生的話就是,考古學的方法就是“拼圖、卡位”。要花時間,一塊一塊,去拼去卡,還要允許犯錯誤和改正錯誤。也就是“錯誤是真理他爹”。典型如:關于中軸線的文章是反復修改逾百遍。真是應了胡適先生的話,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李零先生或許是感受到了這種歡喜的。如同這種艱辛我們無法感悟,也無法臨摹一樣。李零先生成書后的喜悅,我們也是很難感同身受的。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知一二啊!
第三,該書為了更好的闡釋老北京的情景、場景和風景,是勾畫了許多的示意圖,鉤沉了大量的歷史圖片,非常的珍貴,也是非常難得。有圖有真相,百聞不如一見。有了這些圖片或者是示意圖,歷史一下子就站了起來,就鮮活了。比如:在“元大都五十坊考”章節,雖然有詳細的敘說,但是看的也是如墜五里霧中,及至看到示意圖,才稍有明晰,有了點條理。書中引用了大量的1900年的照片,而且在編排上是,同一建筑物古今圖片分列左右頁進行對比,真的是滄海桑田。歷史滄桑感油然而生。
等等,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踏查的游記,但是目的性很強,那就是探幽探源求真,盡最大的限度和可能復原或者是溯源歷史的真相。最起碼是有例證的,或者是合理推理的景象。而絕不盲從,更不人云亦云。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但是實話實說,這本書不是通俗讀物,而是學術研究。因為書中有許多的歷史文獻,涉及地理、文獻、歷史、宗教、易經等諸多方面,比較高深,也比較晦澀難懂。
所以說在讀的過程中,筆者談不上是“悅”讀,而是在硬讀。有看新鮮找趣味之嫌,是看北京的成長史和進化史。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以古通今。比如:了解了金水橋、什剎海體校的前世今生,知道了“咸寧坊”取《尚書》“萬國咸寧”之意。等等,很長知識長見識??梢哉f,我也是囫圇吞棗、懵懵懂懂的讀下來了。雖然是掛一漏萬,但是我還是驚詫于作者的知識儲備,也感嘆于自身對首都的知之甚少。雖然“踏查”過多次,但都是熟視無睹。
玩也是學問,玩就是學問,看似是用輕松愉悅或者是揶揄幽默的方式,甚至是玩世不恭的態度來對待學問,但實際上是生活即學問,處處即學問,需要的是發現的眼睛和探索的欲望。關于中軸線等,該書是一家之言,而非是一“佳”最佳之言,不一定是最正確、最權威的,但是該書是“踏查”的,很實在。
這本來是一個書評或者是讀后感,但是我更愿意以“讀厚”命名,因為是越讀越厚,厚的是知識,更是啟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