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
谷雨時節,記者乘坐“鎮賚莫莫格號”列車,直達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行至南湖國家濕地公園,成群結隊的紅嘴鷗正展開春日盛宴,高歌著盤旋于湖面上方,時不時扎入水面捕食。這片曾經被稱為“八百里瀚海”的鹽堿地正經歷著生態蝶變。
“鎮賚莫莫格號”列車。鎮賚縣委宣傳部供圖(資料圖片)
鎮賚縣以“生態優先”為核心引擎,“農業強基、工業發力、能源興業”四輪驅動,聚焦“兩路兩網兩圖兩園”這8個牽引性強、撬動性強的抓手和載體,以“四兩”撥千斤,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在松嫩平原上書寫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新篇章。
鎮賚莫莫格濕地宛如“天空之境”。鎮賚縣委宣傳部供圖(資料圖片)
“以工促農、以農哺工”的循環經濟
在吉林協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林協聯)的檸檬酸生產車間內,自動化生產線正高效運轉。
“吉林協聯以‘綠色’為企業發展的底色,致力于打造‘檸檬酸生產制造+鹽堿地改良技術及產品服務+土地承包農業種植’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吉林協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立軍介紹說。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選育的吉粳129水稻品種。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2024年,吉林協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聯合攻關,種植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選育的吉粳129水稻品種,應用了基于檸檬酸石膏、檸檬酸降堿劑和生物有機肥等蘇打鹽堿土全程綠色改良產品與配套技術,水稻畝產達到548.6公斤,實現了鹽堿地規模化首年改良破千斤。
在“玉米種植—檸檬酸生產—鹽堿地改良—優質玉米回收”的全鏈條綠色循環經濟模式下,吉林協聯年生產檸檬酸15萬噸,副產的20萬噸檸檬酸石膏和6萬噸有機液體肥全部用于鹽堿地改良,實現“變廢為寶”。
吉林協聯研制的檸檬酸石膏、檸檬酸降堿劑和生物有機肥。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這種“以工促農、以農哺工”的模式,不僅讓鎮賚的鹽堿地“重獲新生”,更為鎮賚的生態增添了一抹綠色。吉林協聯充分利用當地“風光”資源,就地建設和消納風力及太陽能發電,實現綠電生產檸檬酸。
今年,吉林協聯計劃新增改良種植重度鹽堿地2萬畝,總體規模達到6萬余畝,種植包括玉米、甜菜、水稻、茭白等多個品種。同時與吉林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開展各類大田試驗,篩選、培養、推廣耐鹽堿作物品種。
“從‘以地適種、以種適地’兩個維度雙向發力,爭取在5年內我們要把鹽堿地改良種植面積擴大到15萬畝以上,10年內達到30萬畝,讓更多的不毛之地變為肥沃良田。”王立軍說。
“一季雙收、一水兩用”的生態養殖
在與嫩江相連的哈爾淖水庫,夕陽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泛起金色的霞光。每年秋季,這里的萬畝稻田便會與蟹塘交織成“水中有稻、稻中有蟹”的生態畫卷。
“這里的弱堿水質讓大閘蟹肉質甘甜,去年35萬斤產量供不應求。”匯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葛俊告訴記者。
匯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養殖的大閘蟹。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資料圖片)
葛俊出生于江南水鄉安徽,2020年,葛俊帶著團隊來到鎮賚搞水產養殖業,看中的正是這里“一江三河”的生態優勢。
“我們的大閘蟹滿足‘青殼、白肚、金爪、黃毛’四個標準,江蘇養蟹專家品嘗之后也贊不絕口。”葛俊說,公司建立了苗種孵化基地,通過鎮賚的稻田種植資源優勢,推動稻田蟹供養。用稻田培育蟹苗,在本地進行越冬,在次年的四月份進行大水面的生態養殖。
葛俊創新“以養促改”模式,通過河蟹活動促進排鹽降堿。“養蟹能有效改善土壤板結,提升土壤的透氣性,同時蝦蟹又以稻田里的雜草害蟲為食,蝦蟹的排泄物又成為有機肥還田了,由此形成生態鏈的閉環。”葛俊說。
如今,鎮賚縣稻蟹綜合種養面積達14萬畝,鎮賚縣吉黑蒙水產品交易市場大閘蟹的全年交易量超1000萬斤。“鎮賚大米”“嫩江大閘蟹”雙雙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匯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葛俊向記者展示小龍蝦苗。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更令人矚目的是“南蝦北養”的突破。“在鎮賚,小龍蝦充沛的生長周期比南方更長,同時嫩江流域的弱堿水質,為小龍蝦提供了更加適宜的生長環境。”葛俊說,有了這些天然優勢,讓鎮賚縣養殖的小龍蝦個大、肉多、味鮮,“我們用零污染的嫩江水養出的小龍蝦主打的就是清水煮食,吃的就是鮮美。”
“這里的生態環境讓我們實現了‘一季雙收、一水兩用’,鹽堿地變成了‘聚寶盆’。”葛俊說。
“一田多收+綠色種植”的鄉村振興
四月中旬,在鎮賚鎮南崗子村,一粒粒金黃的種子帶著人們對豐收的期盼,已深埋進土壤。
這種高蛋白、高面筋的小麥,每年四月初頂著零度氣溫種下,七月穗浪翻金,被稱作“種在冰上,收在火上”的小冰麥。
南崗子村生產的小冰麥面粉。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鎮賚縣已有27年的小冰麥種植歷史。南崗子村種植的小冰麥品種為33號,自1999年吉林省農科院引進以來,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已經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2017年,南崗子村憑借適宜的土壤環境和科學完善的種植技術推廣,躋身全省綠色、高產、高效小冰麥示范區行列。
為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南崗子村還結合本村實際打造了“四區一車間”系列產業項目,其中的小冰麥深加工車間會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向村民收購原糧,不僅能帶動村民增收,還解決了他們小冰麥銷售的后顧之憂。
南崗子村的小冰麥面粉加工車間。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一塊地上兩茬收”。為進一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南崗子村在小麥田復種大豆、蘿卜、白菜等作物,今年還推廣間種玉米。“通過輪作,有效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肥力,對土地也起到了保護作用。”南崗子村黨支部書記徐成凱介紹。
與此同時,南崗子村還成立了領航農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棚膜經濟,搞起了綠色種植。1009棟溫室大棚鱗次櫛比,2024年,在合作社的帶領下,全村1009棟大棚實現銷售收入3200萬元。
南崗子村的溫室大棚內綠意盎然。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憑借著良好的生態優勢和農業資源優勢,南崗子村形成了“大棚采摘園+農耕博物館+東湖生態園”的鄉村旅游路線,生態紅利持續釋放。
生態優先不是犧牲發展,而是更高質量的發展。
從“鹽堿荒漠”到“魚米之鄉”,鎮賚正以生態為筆,在松嫩平原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