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這座超大型城市中,醫院的門診大廳里總能看到一個穿梭于人群中的身影。她或輕聲安撫患者的焦慮,或熟練地安排檢查流程,或細致記錄醫囑。她是周文思,北京翌家陪診創始人、中國文化信息協會中醫藥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從職業經理人轉型為陪診師,再到創立北京規范化陪診機構,她用專業與溫情重新定義了“就醫陪伴”的價值。
從個人痛點到職業使命:陪診師的誕生
2019年,周文思因滑雪受傷獨自就醫的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無人陪診”的孤獨與無助。這段經歷促使她辭去高薪工作,投身陪診行業。她坦言:“陪診師不僅是職業,更是一種社會需求。患者需要的不僅是流程協助,更是心理支持和情感共鳴。”
2023年,周文思成立北京翌家陪診,團隊從單打獨斗發展為10余名專業陪診師,服務覆蓋老年人、孕婦、異地患者及職場青年等群體。
如何做好一名陪診師?周文思的三重答案
1. 專業能力:醫學知識與流程把控的雙重素養
“陪診師不是簡單的跑腿員,而是患者的‘臨時家屬’。”周文思強調,專業陪診需具備醫學常識、急救技能及心理學基礎。例如,陪同抑郁癥患者時需關注情緒波動,協助術后患者需熟悉康復知識。
她要求團隊通過“需求評估-方案定制-專人匹配”三步流程精準服務:針對外地患者,需熟悉醫院布局與掛號技巧;針對慢性病患者,則需長期跟蹤復診計劃。此外,公司定期組織醫學培訓,并優化服務標準。
2. 人文關懷:細節中的溫度
在周文思的服務案例中,一位獨居老人因行動不便無法完成多項檢查,她不僅規劃最優檢查順序,還全程攙扶、訂餐送水,甚至將用藥說明寫在便利貼上。老人感慨:“她比親人更貼心。”
“陪診的核心是‘看見患者的需求’。”周文思提到,陪診師需在細節中傳遞溫暖:為焦慮患者預留心理疏導時間,為異地患者提供交通指引,甚至為獨居者安排術后居家照料。
3. 風險意識:規范與責任并行
行業初期亂象頻發,如低價競爭、責任糾紛等。周文思團隊率先推行標準化服務:簽署保密協議、建立“1分鐘響應-15分鐘預案啟動”應急機制。她強調:“患者隱私與安全是底線,必須通過規范流程規避風險。”
行業挑戰與未來:從“野蠻生長”到規范化
盡管需求激增,陪診行業仍面臨三大難題:
認知度低:部分患者誤將陪診師視為“黃牛”,需通過社區合作、健康講座提升信任。
標準化缺失:周文思呼吁建立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明確陪診師技能門檻。
對于未來,周文思充滿信心:“老齡化與醫療技術發展將推動陪診需求增長。我們期待與醫院深度合作,讓陪診師成為醫療生態的正式一環。”
周文思的陪診故事,映射出都市人對“就醫尊嚴”的渴望。她以專業為盾,以溫情為橋,為患者筑起一道堅實的守護墻。正如一位客戶所言:“她讓冰冷的醫院有了溫度。”
在周文思看來,陪診師的終極價值,是讓每個患者都能在病痛中感受到:“你并非獨自面對。”(吳迪)
來源:生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