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農事忙。眼下,小麥普遍進入孕穗至抽穗期,正是病蟲害預防及防控的關鍵時期。在江蘇睢寧縣的農田上空,各種無人植保機穿梭田間,與往年不同,今年的春耕里,農用無人機悄然成了田間生產的“主角”。科技賦能現代農業,讓春耕更高效、更精準,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無人化農場把效率“拉滿”
“這是穗肥,可以提高小麥的千粒重!”近日,在徐州佳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糧食生產無人化農場示范基地,農機手正操控兩臺無人機進行施肥作業。據介紹,該示范基地共有600余畝小麥,2臺無人機只需要一個上午就可以完成施肥工作。這就是科技帶來的效率提升。
作為無人化農場示范基地,這里的播種機、拖拉機等設備均搭載北斗導航自動駕駛系統,耕、種、管、收全部實現智能化作業。
“無人化種植播種均勻,不會出現重播、漏播現象,后期小麥長勢均勻,方便田間管理,有助于產量提升。”言語間,徐州佳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李子豪對豐收充滿期許。
無人機植保覆蓋萬畝良田
“最后一趟!180畝植保馬上結束。”在官山鎮宋山村一處農田,種植戶趙得勝操作無人植保機進行作業。
趙得勝承包了500多畝土地種植糧食作物,他為此購買了無人植保機,自用的同時也在周圍“接單”。“我一共要負責1500畝小麥的植保,我的‘伙計’加把勁,本周就能完成。”趙得勝拍著返程的無人機說道。
官山中學學生成為春耕中的“新力量”。機器人教育實踐人才培養基地在官山中學啟用后,機器人開始融入學生的生活。春耕時節,官山中學把學習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校外,學生們用無人機噴灑農藥,成了“既懂代碼又懂莊稼”的新農人。
無人植保機噴出的水霧覆蓋范圍廣,既細密又均勻,肥藥利用率高,效率遠遠高于傳統人工作業,并且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得益于此,官山鎮種植大戶、家庭農場、新農民、合作社等基本都配備了無人植保機。目前,該鎮有約50臺無人植保機,全鎮9.8萬畝小麥無人植保機作業面積超過80%。糧食作物耕種已實現全程機械化。
官山鎮農業農村辦公室農技負責人楊昌勝介紹,官山鎮將積極開展農業政策宣傳、農技培訓、學習參觀等,引導農戶實現從“會種地”向“慧種地”的轉變,讓更多農戶乘著發展的東風共享科技紅利。
空中“看診”智慧施肥
在凌城鎮勝利村,成片的麥田迎來了“空中醫生”。搭載多光譜相機的無人機騰空而起,對麥田航拍監測。
“我們先要對農田進行‘看診’,了解農田的‘生長狀況’,然后才能‘對癥施肥’。”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劉小軍表示,麥田看似都是綠油油一片,然而麥苗長勢的差別逃不過無人機的“眼睛”。
南京農業大學的梁增輝博士邊操作邊介紹:“這種無人機可以快速獲取農田的苗情影像信息,經過我們自主研發的智慧施肥軟件分析,就能生成反映農田作物長勢的苗情圖,進而結合小麥需肥模型,智能生成施肥‘處方圖’。”
“處方圖”上,麥田呈現出深淺不一的顏色圖斑。地塊顯示的不同顏色,代表著不同的施肥用量。
梁增輝將“處方圖”發送至施肥無人機,勝利村村民張巖輕點一鍵啟動,隨即,負載著100斤尿素的施肥無人機,根據預設的施肥量和路線,精準地將肥料噴施到農田的不同區域,整個過程快捷高效。
科技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省時省人工省錢”的無人植保機越來越受到農戶的青睞。
據了解,目前,睢寧現有農用無人機約600臺,可以保障全縣小麥植保作業。截至去年年底,該縣高效植保機械化水平達到92%。從“人作牛耕”到“空中田管”,科技發展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記者 馬志亞 通訊員 張昕 陳琛
校對 王麗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