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由大血管閉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取栓術已成為急性治療的主要手段。盡管在過去十年中,隨著血栓切除設備的改進,血管內取栓術的再通率較高,但仍有半數患者在卒中后未能獲得良好的臨床結局。血管內取栓術延遲再通與較差的臨床結局相關,首次再通已被提出作為取栓術成功的新結局指標。
替羅非班是一種糖蛋白IIb/IIIa受體拮抗劑,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其抗血小板機制有助于減少機械取栓術后早期再閉塞的發生,從而減少多次操作的需要。
最近的一項隨機臨床試驗,即替羅非班聯合或不聯合血管內治療對大血管閉塞性卒中受試者的療效(RESCUE BT)試驗,評估了替羅非班作為血管內治療前輔助治療的療效。盡管該試驗未顯示替羅非班對90 d功能終點有治療益處,但試驗的事后分析報告稱,與安慰劑相比,替羅非班治療可增加首次通過再通率。
然而,替羅非班在首次再通方面的潛在益處仍不確定,需要在隨機臨床試驗中作為主要終點進行評估?;诂F狀,同濟大學東方醫院團隊于2025年4月在JAMA上發表了一篇2期隨機臨床試驗研究,旨在檢驗假設: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受試者中,接受大血管閉塞血管內取栓術前,靜脈注射替羅非班可增加首次通過再通的可能性,且不會增加癥狀性顱內出血的風險。
一、研究方法
一項多中心、前瞻性、開放標簽的2期隨機臨床試驗,于2021年4月30日至2023年7月16日期間,在中國7家醫院的卒中中心招募受試者。
符合條件的受試者年齡在18~85歲,患有大血管閉塞(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M1或M2段),且在缺血性卒中發作或最后一次已知良好狀態后24 h內考慮進行血管內取栓術。有房顫病史或接受過靜脈溶栓治療的受試者不符合納入標準。
表1 受試者基線特征
研究者將受試者隨機分配(1:1)接受靜脈注射替羅非班[10 μg/kg負荷劑量+0.1 μg/(kg·min)輸注,持續24 h]或血管內取栓術前標準治療。研究的主要終點為首次通過取栓實現血管再通且無癥狀性顱內出血的受試者比例。
圖1 研究流程圖
二、研究方法
在200例隨機分組的受試者中(中位年齡66歲[IQR:58~72歲];146例男性[73%]),102例受試者被分配接受靜脈注射替羅非班治療,98例受試者被分配接受標準治療后再行血管內取栓術。在意向性治療分析中,99例接受替羅非班治療的受試者中有64例(65%)和95例對照受試者中有46例(48%),實現了首次通過取栓實現血管再通,且無癥狀性顱內出血的主要終點(調整后的風險比:1.34[95%CI:1.04~1.73];P=0.03)。替羅非班組的有癥狀性顱內出血發生率為0%(101例受試者中0例),而對照組為6%(98例受試者中6例)(未調整的風險差異:-0.06[95%CI:-0.11~-0.01])。
表2 主要終點和次要終點
圖2 亞組分析
三、研究結論
這項針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研究中,受試者沒有房顫病史,也未接受過靜脈溶栓治療。研究發現,在血管內取栓前給予靜脈注射替羅非班,可以增加首次通過再通的可能性,且不會導致癥狀性顱內出血。研究結果表明,神經介入醫生可能考慮在手術前使用這種抗血小板藥物進行治療,以善血管內取栓臨床效果。
責任編輯: 夢琳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