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美國“crewdaily”網站的一篇文章,原文名為《》。文中有許多一般讀者不知道的關于圖-160轟炸機的驚喜“花絮”,航知今天為讀者們編譯了本文,內涵大量無水印美圖!快收!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機型是圖波列夫圖-160超聲速戰略轟炸機,北約代號“海盜旗”,俄羅斯飛行員則稱其為“白天鵝”。這款采用可變后掠翼設計的空中巨無霸由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制,至今保持著多項世界紀錄:它是人類航空史上最重、最大卻能達到2馬赫以上速度的轟炸機,也是除XB-70外全球唯一具備超聲速突防能力的重型戰略轟炸機。
作為現役最大的可變后掠翼戰機,圖-160同時摘得“最重戰斗飛機”、“最大轟炸機”和“最快重型轟炸機”三項桂冠。該機型于1987年加入蘇聯空軍服役,成為蘇聯最后列裝的戰略轟炸機。蘇聯解體后,這批“海盜旗”被編入俄羅斯空天軍遠程航空兵部隊。自21世紀初以來,俄軍持續對圖-160進行電子系統現代化改造,2014年12月交付的圖-160M改進型已升級為兼具電子戰能力的多功能作戰平臺。
今天,我們將為各位讀者揭秘
這款傳奇轟炸機背后
鮮為人知的精彩故事
冷戰巔峰之作
圖-160的誕生故事,要從美國研發XB-70“女武神”戰略轟炸機說起。當時美國空軍造了兩架XB-70原型機,其中一架在試飛中不幸墜毀。
到了1967年,蘇聯看到這種超級轟炸機的潛力,立即啟動了類似項目。最初蘇聯的指標定得比美國還高——要求新轟炸機能飛出3倍聲速,和XB-70看齊。但現實很快給蘇聯設計師潑了冷水,這個目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根本難以實現。
項目被迫擱置到1972年重新啟動時,指標務實多了:采用可變后掠翼設計,最高速度降到2.3馬赫。有意思的是,雖然米亞西舍夫設計局的方案中標,但最終生產合同卻在1973年花落圖波列夫設計局。這段曲折的研發歷程,為“海盜旗”的傳奇故事寫下了第一個篇章。
烏克蘭手中的“海盜旗”
圖波列夫公司共生產了近30架圖-160轟炸機。但1991年蘇聯解體時,其中19架意外留在了烏克蘭境內。2000年,烏克蘭用8架早期型圖-160抵償對俄債務。有分析認為,烏克蘭可能保留了該機的全套生產技術。更引人遐想的是,坊間一直傳聞烏克蘭曾將3架圖-160借給美國,用于衛星發射平臺測試。
千面“海盜旗”
圖-160家族擁有多個特殊改型。目前最先進的圖-160M可攜帶2枚Kh-90高超音速導彈;圖-160PP是電子戰型號,裝備全套電子對抗系統;圖-160R則是偵察機型;而圖-160SK商業版被俄羅斯用于衛星發射平臺。至于基礎轟炸型號,其實正式編號應為圖-170。
空中鋼鐵巨獸的設計奧秘
雖然常被拿來與美國B-1B“槍騎兵”比較,但圖-160的設計其實獨樹一幟。它的駕駛艙與機身完美融合,尖銳的機鼻內藏雷達系統。最精妙的是可變后掠翼設計——機翼角度能在20度到65度間自動調節,就像飛鳥收展翅膀般,為這個275噸的巨無霸提供恰到好處的升力。
動力、速度與航程
每架圖-160配備4臺庫茲涅佐夫NK-321渦扇發動機,單臺推力高達25噸。這些發動機安裝在機翼根部下方,配合可調式進氣口,讓這個龐然大物能輕松突破2倍音速。它的實用升限達1.8萬米,最大航程1.4萬公里,每分鐘能以4200米的驚人速率爬升。
首飛與服役
1981年12月18日,圖-160完成歷史性首飛,1984年投入量產。雖然1987年就已裝備部隊,但直到2005年才正式形成戰斗力。原計劃生產100架,但最終只交付了35架。
未來展望
俄羅斯空軍計劃到2030年裝備30架全新制造的圖-160M。這款基于1980年代設計的轟炸機,經過現代化改造后,仍將在未來數十年繼續服役于俄羅斯空天軍,成為俄實現其“三位一體”戰略核威懾的中堅力量。
這款飛行了40年的空中巨無霸,正在書寫新的傳奇。它不僅是冷戰工程的活化石,更是現代航空技術進化的見證者。在戰略轟炸機領域,“海盜旗”依然保持著強悍的威懾力,依然是一個必須充分重視的強勁對手。
編輯/云苓
審核/老虎
注:原文自美國“Crewdaily”網站
熱銷中!
《航空知識》2024年合訂本
風上風云|云端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