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領域新型腐敗、隱性腐敗被點名。
01
中紀委點名醫藥領域隱性腐敗
近日,中紀委發布《四川以提升辦案能力為抓手 精準查處隱形變異腐敗問題》一文,點名醫藥領域新型腐敗、隱性腐敗。
文章提到,四川敘永縣委巡察組此前在巡察中發現,當地一衛生院違規購買醫療設備,但并未有效發現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情況,巡察組將問題線索移送縣紀委監委。
當地紀委監委聯合審計、市場監管等部門展開全面摸排后發現,該衛生院違規購買醫療設備的資金來源存在異常,通過深挖資金溯源循線,最終查明某醫用設備有限公司原銷售員與該衛生院原院長存在大額異常資金往來。
銷售員行賄錢款存入自己名下的銀行卡中,再將其交由衛生院原院長保管使用。該院長支取該銀行卡中的錢款用于日常開支和購車、購房,且車、房均由他人代持。最終,該院長受到開除公職處分,因受賄罪、洗錢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三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5萬元。
該縣紀委監委第一紀檢監察室主任劉永表示:“無論腐敗手段如何花樣翻新,其本質都是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緊緊扭住‘錢’‘私’兩個關鍵,拓寬思路,多維度分析研判,一定能識破腐敗‘隱身衣’。”
文章指出,針對新型腐敗、隱性腐敗呈現的腐敗主體隱匿化、犯罪手段信息化、權錢關聯割裂化等特點,四川深化數字賦能,堅持省級統籌、全省共建、各地共享,強化大數據監督。全面整合日常監督、巡視巡察、審查調查等業務數據,有序引入審計、公共資源交易等政務數據,實現信息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共用,基于業務場景搭建定制化監督模型,通過過濾篩查、比對分析、智能預警等功能,快速、精準、有效發現問題。
02
針對醫藥衛生重點領域
強化新型、隱性腐敗分析研究
醫藥領域權力、資源高度集中,從藥品器械生產、銷售再到醫院使用,龐大的資金鏈條貫穿全流程,一旦關鍵崗位被把控,涉及的資金甚至可達到千萬及億元級別,加之醫藥行業存在較高專業門檻,回扣、返利等隱性成本被嵌入藥品和器械的價格中,不僅難以被監管部門直觀察覺,也容易與合法商業活動相混淆。
隨著監管趨嚴,醫藥領域腐敗手段也更加專業化、隱蔽化、復雜化,“定制式”招投標、“規避式”委托采購、“福利式”研討培訓、“供股式”入股分紅等形式層出不窮。
腐敗分子常借助多層中介機構或設立配資平臺,將不正當利益在多個環節中層層轉移,一方面降低了實際受益人與行使權力者之間的關聯度,另一方面也延長了監管部門調查取證鏈條。
4月24日,中紀委官網連發四篇文章,均提及隱性腐敗問題。
其中,《聚焦“國之大者”做實政治監督》再度點名醫藥,明確要及時發現和堅決糾治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各自為政,不顧大局、搞部門和地方保護主義等問題,針對金融、工程建設、醫藥衛生等重點行業領域,強化對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深入分析研究。借助大數據監測、跨部門協作等手段,剖析其隱蔽手段、利益鏈條,精準施策,筑牢反腐防線。
《業務叢談丨以大數據信息化提高監督穿透力》一文表示,當前,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發現、取證、定性難題,對反腐敗斗爭提出了新的挑戰。
以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為例,當地市紀委監委積極探索的數字化辦案模式,全力推動智能化管理、合成化作戰、“一站式”監督辦案。
數據跑腿鎖定“重點人”,改變原來線下干部跑腿人工查證分析等傳統方式,針對問題線索指向,對平臺相關信息進行數據深度穿透,快速鎖定目標,厘清違紀違法行為脈絡,通過“數審”結合等方式,確保線索移交、審查調查高質量高效率。
技術支撐揭開“隱身衣”,運用不同場景監督模型和研判工具,對提取的海量數據進行多維度多層級分析,綜合運用數據融合分析、穿透分析等方式,深挖細查資金流向,助力鎖定重點領域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問題線索。
今年全國兩會公布的工作報告中,醫藥等領域腐敗查處情況被單獨強調,再次釋放對重點領域問題重點整治、重拳出擊的強烈信號。據最高檢、中紀委統計,2024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87.7萬件,留置3.8萬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88.9萬人,其中金融領域1.7萬人、國有企業9.4萬人、煙草系統3147人、醫藥領域6萬人。
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支持下,2025年針對醫藥新型腐敗、隱性腐敗的查處也將更具穿透性。
來源:賽柏藍
內容合作 :阿杰 130512351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