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4月27日,俄烏沖突第1158天
目前來看,關鍵時期,俄羅斯又打出了一王牌,美烏歐卻似乎有點茫然無措了:烏克蘭戰爭或即將迎來大結局了……
格拉西莫夫26日證實朝軍在庫爾斯克地區與俄軍協同作戰,烏卻一反常態罕見沉默
當地時間4月26日,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向普京匯報前線戰局:進攻庫爾斯克地區的烏軍已被徹底擊敗,該地區最后一個定居點戈爾納爾村于當天解放。基輔去年8月6日大舉進攻庫爾斯克的冒險行動以失敗告終,烏軍傷亡超7.6萬人,防線開始加速“崩潰”
俄軍將繼續在蘇梅推進,現已解放4個定居點,控制區域超90平方公里,建立安全緩沖區。此外,格拉西莫夫還在報告中指出,朝鮮軍隊在庫爾斯克地區與俄軍協同作戰,表現出堅韌不拔和英雄氣概。此消息已獲俄衛星通訊社、今日俄羅斯RT證實,稱俄國防部、外交部也予以確認
去年8月上旬,烏軍事頻道稱,烏軍多路推進,目標直指庫爾斯克核電站
去年烏軍大舉進攻俄庫爾斯克期間,俄軍在烏東的推進示意圖
與此同時,據財聯社等媒體報道,當天,烏軍方迅速回應——否認俄收復庫爾斯克州,稱戰斗仍在持續,盡管當前行動形勢嚴峻,但烏軍部隊繼續堅守陣地,嚴格執行指定任務,俄方有關庫爾斯克戰役已結束的聲明“純粹屬于宣傳性質”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外界卻發現——關于“朝鮮軍隊在庫爾斯克作戰”的問題,烏卻一反常態、罕見沉默:此前3月下旬,烏軍總司令西爾斯基、烏總統澤連斯均多次指出這一點。并且,美國和歐洲方面,目前似乎同樣保持沉默、未予置評
務實地看,即使烏方否認,但關鍵問題是法國等軍事頻道25日提供的態勢圖卻顯示,烏軍在庫爾斯克地區的橋頭堡不足15平方公里,似乎可以忽略不計。
更重要的是,特別是在普京宣布庫爾斯克地區已全境解放。俄國防部首次證實朝鮮軍隊已參戰的背景下,澤連斯基當局似乎正在面臨一個極其尷尬的處境:
——不管烏承認與否,在俄羅斯看來,澤連斯基的重要籌碼,沒了!烏美歐也不用再討論所謂的“用烏軍在庫爾斯克地區的橋頭堡來交換俄軍在烏境內的其地控制區——又或是其他條件了”
此外,烏軍過去反復提及“1.2萬朝鮮軍隊在庫爾斯克地區與烏軍激烈交戰”,只不過因俄朝美歐均承認或證實一點,且烏方也被普遍認為缺乏確鑿證據,進而一直面臨“自說自話”的困境,但是呢,現在俄軍首次證實朝軍在該地區作戰——烏反而罕見沉默,只強調烏軍仍在該地區堅守,這不由得叫人側目、深思!
這似乎表明烏美歐有點迷茫了或感到棘手——在關鍵檔口,俄羅斯又打出了一王牌,球現在到了美烏歐這一邊了,畢竟,細細琢磨,不難發現:
第一,朝鮮軍隊進入庫爾斯克與俄軍并肩作戰,盡管讓人意外,但細想卻似乎在情理之中。事實上,早在去年,外媒就提醒或警告了——烏大舉進攻俄本土,已然觸發了俄朝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第四條。
第二,根據俄方說法及前線軍事頻道等諸多動態來看,庫爾斯克戰役期間,數萬烏軍精銳部隊、大量美北約的先進武器裝備、少量北約雇傭兵和北約軍事人員均出現在庫爾斯克地區,這也讓事情更復雜,讓局勢更詭險
——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講,至少美歐恐怕很難指責俄羅斯或朝鮮,畢竟“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做法、說法恐怕是不會令人信服的
圖片加載中…
圖片加載中…
不過,也需要指出的是,盡管俄媒稱俄國防部證實朝鮮軍隊在庫爾斯克作戰,但眼下仍有許多問題。比如普京本人并未表態,朝鮮方面似乎并未證實,而且是否成建制和是否參與一線近距離戰斗依然是迷
當然了,不管怎樣,普京此時正式宣布全面收復庫爾斯克失地,且首次承認朝鮮軍隊在庫爾斯克與俄軍協同作戰,這應有多層意圖,主要是威懾美北約和增加談判籌碼等,意在向美歐烏傳遞其已做好兩手準備——即,它希望盡快結束沖突,但也不懼沖突升級或美歐威脅,更反對歐洲軍隊進入烏境,也足見俄立場堅定、強硬。
圖片加載中…
事實上,此前幾天,克宮發言人、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無論是通過軍事行動,還是外交途徑,俄羅斯都會實現其目標!
因此,總的來說,俄羅斯是在關鍵時期,又打出了一王牌,球現在到了美烏歐這一邊了,美烏歐似乎有點茫然無措了——特別是當塵埃落定之際,往日那些高漲的輿論也只能化為一片沉默,縈繞心頭的將是:接下來,該怎么辦?
——烏克蘭局勢似乎已然抵達一個非常關鍵時期了,迅速和談、沖突升級和再持續兩至三年均有較大可能了.......
總之,期待早日結束沖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