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戰像一盤棋,牽一發而動全身,印巴、中東和俄烏,三大戰場都是因地緣格局下的暗流洶涌,印度國內大選即將開始,莫迪希望用強硬的手段,轉移國內經濟疲軟、社會不滿;巴基斯坦因內部動蕩和經濟危機,需要在民族主義牌上找回空間,當兩個有核武器的國家開始碰撞時,伊朗南部重要戰略港口發生劇烈爆炸,讓中東地區的風云開始出現迷霧,東歐戰線激烈絞殺,三大戰場的背后,都是中美俄三個大國的權力重塑。
其一、印巴為什么大打出手?
在印度遭遇恐怖襲擊后,莫迪做了一件非常離譜的事情,沒有立案調查,單方面指認是巴基斯坦,這明顯是有意挑起兩國之間的戰爭,在中美博弈的關鍵時刻,印度會為什么突然擁抱美國的“印太戰略”框架,大玩左右逢源的莫迪,為什么開始主動下場呢?
第一、印度的經濟狀況非常差,據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印度GDP增速只有5.9%,遠低于市場預期的6.5%,莫迪大力支持的制造業,作為國家“經濟崛起”的核心,也表現出嚴重的疲態,據印度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印度制造業增長率已連續三個季度下滑,只有2.2%的增長,遠低于服務業8%以上的擴張速度。
在制造業出口方面,2024年同比下降6.7%,其中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紡織品出口,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核心原因是全球需求疲軟+本土制造基礎弱,這讓印度的失業率開始飆升,據印度民間調查機構CMIE的數據,2025年初全國失業率維持在7.5%左右,青年失業率更是高達22%,因為制造業發展受阻,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農村人,陷入“無工可打”的局面,政府的財政赤字占GDP比例高達5.8%,超過官方設定的5.5%的警戒線。
在看懂印度國內問題后,就明白為什么莫迪在這個時候大打出手,明顯是在轉移國內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中美博弈已經到了關鍵時刻,在恐怖襲擊后,萬斯帶著妻子和兒女高調訪問印度,就是將印度打造成新的戰略支點,從西南方向對中國形成壓迫,實現所謂的“從東北亞到南亞的鉗形包圍”,這跟布熱津斯基《大棋局》中提到的“控制歐亞邊緣地帶以主導世界島”的戰略高度契合。
所以美國現在是大力支持印度,又是萬斯訪問,又是C-17軍用運輸機站臺,明顯是大力拱火,因為印度次大陸是“海上堡壘”,控制著印度洋航道,靠近波斯灣能源區、東南亞貿易和中國西部出海口,是東西交通要道和能源運輸動脈的交匯處,還橫跨從阿拉伯海到孟加拉灣的重要航線,是全球海上貿易必經的“南門”,這里一旦發生戰火,將影響全球超過30%的能源運輸安全和貨物流動效率。
可巴基斯坦是我國通往印度洋的門戶,更是中巴經濟走廊的核心樞紐,當這個走廊遭到破壞或失穩,將直接影響中國西部能源安全和全球供應鏈布局,所以印度非常清楚自己的地緣優勢,在美國給出豐厚條件下,開始施壓中國,給不給我一部分制造業,不給我就跟巴基斯坦開打了哦,要知道我有4000多輛坦克,還有大量的廉價炮彈,可以像俄羅斯一樣,用戰爭來刺激軍工體系,提升制造業,畢竟我兩都有核武器,你可不想在你家門口發生點意外吧?
其二、伊朗港口為何突然被炸?
無論是印巴大戰,還是伊朗港口的突然爆炸,所有的恰巧都指向中巴經濟走廊,因為印度頻繁對印控克什米爾跟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采取軍事行動,跟巴基斯坦的邊境不斷摩擦,特別是靠近俾路支省的地區,一直是中巴經濟走廊的“軟肋”地帶,最近多起爆炸、襲擊事件,主要發生在靠近CPEC路線的地區,這個地點的選擇可謂是細思極恐。
再看一下伊朗阿巴斯港爆炸的位置,這是霍爾木茲海峽北口,瓜達爾港又在阿拉伯海沿岸,兩港口直線距離不到200公里,這是最短的一條能源跟貨物流動路線,在看懂地緣位置后,就明白印度交戰跟伊朗港口爆炸的關聯,如果霍爾木茲海峽局勢失控,會直接威脅全球近30%的海上石油運輸。
要知道霍爾木茲海峽每天輸送的原油量,大約是1700萬桶/天,約占全球日均石油貿易的18%,可阿巴斯港承擔伊朗海上出口中超過40%的轉運,如果這里被封鎖,國際油價必然暴漲,在事件發生后48小時內,國際布倫特原油價格上漲7.4%,突破每桶96美元大關,創下近8個月新高。
目前中巴經濟走廊正試圖在瓜達爾港,建設大型油氣接收、轉運跟煉化設施,計劃承接中東更多的能源資源,減少對馬六甲海峽等依賴,可阿巴斯港爆炸意味著伊朗石油出口量減少,供應鏈不穩定,中巴走廊的競爭力開始下降,安全風險溢價上升,給了這些地區各種武裝分子破壞的機會。
上述是對中巴經濟走廊的影響,對伊朗的影響更大,因為阿巴斯港是伊朗最忙的綜合性港口,年貨物吞吐量超過4000萬噸,承擔全國主要出口商品(如石油、石化產品、礦產、農產品)和進口必需品(如機械設備、糧食、醫療物資)的轉運,爆炸造成港口設施嚴重損壞,短期內至少有30%-40%的外貿能力下降,大量貨物出現滯留、船期延誤,這讓本就因制裁受限、外匯儲備緊張的伊朗,更是雪上加霜。
初步估算損失超過8億美元,如果修復周期拉長,整體損失可能突破15億美元以上,據國際能源署的推測:如果阿巴斯港停擺超過90天,伊朗原油出口量將下降25%-30%,年度財政收入減少15%以上,這明顯是在伊朗岌岌可危的經濟上,來上一拳致命威脅,這到底是誰想搞垮伊朗呢?
其三、中美俄終極博弈
俄烏戰爭、中東風云以及印巴沖突,背后是中美俄三國的終極博弈,為什么特朗普寧愿拋棄歐洲,也要巴結普京?根本不是俄羅斯能給美國帶來多大的價值,因為分裂不要中俄的關系,核心是拜登期間,歐洲一直躲在美國身后,現在特朗普看出俄烏戰爭是一場長期的消耗戰,烏軍不可能收回全部的領土,俄羅斯也不可能今年擊敗烏克蘭,這種高投入、低回報的戰略投資,是特朗普這個商人絕不會做的買賣。
所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放棄烏克蘭,逼歐盟國家頂上去,這其實也是拜登想做但沒做成的事情,只不過特朗普的手段不是很講武德,畢竟美國遠在北美洲,俄軍打來打去,也不可能打到美國領土,所以不愿繼續承擔歐洲的地緣安全成本,讓歐洲自己處理俄烏問題,這樣就變成俄歐大戰,美國抽身回到中東。
畢竟中東是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的最大出口區,即便新能源是大勢所趨,但石油仍是全球工業跟美元體系的隱形支柱,控制中東能源=控制全球流動性跟通脹,為美元霸權衰退爭取緩沖時間,要知道中國近幾年一直布局中東,跟沙特、伊朗、阿聯酋都有能源跟投資合作,目的是切斷中國的“一帶一路”,配合印太布局,從“東線壓制+南線封鎖”雙向遏制中國的全球擴張。
而印巴沖突跟伊朗港口爆炸,對俄羅斯的影響是南翼緩沖區破碎,中亞國家面臨恐怖主義回流和武裝滲透壓力,南高加索的局勢更加不可控,最近幾年,俄羅斯積極推動多條能源出口路線,試圖繞開被制裁的風險,里海是最重要的一條備選能源通道,阿巴斯港作為伊朗最大出海樞紐之一,是俄羅斯設想中未來石油、天然氣、糧食出口轉運的重要節點。
無論是印巴沖突,還是伊朗港口爆炸,說明中美俄三國的博弈,可謂是針尖對麥芒,這也說明美國在中東要搞一波大事情,大國博弈誰處于劣勢,誰就沒有定力,可沒有定力的一方,必然會主動出擊,像俄烏戰爭的俄羅斯,因為北約東擴,戰略發展受阻,只能攻打烏克蘭,導致三年的長期消耗,美國此刻咋咋呼呼,背后又何嘗不是戰略焦慮?
還是我們偉大的毛主席老人家說得好:“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