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四家之一的吳鎮以“漁父”題材而聞名,他有一幅現藏于上海博物館的《漁父圖卷》,在水面上分散繪有十四位漁人,并題寫了十六首漁父詞,其中一首寫道:“無端垂釣空潭心,魚大船輕力不任,憂傾倒,系浮沉,事事從輕不要深?!币痪洹笆率聫妮p不要深”似乎道出了某種屬于中國人的精神密碼。
其實,“漁父”這一形象并不專屬于吳鎮,在傳統文化中,“漁父”是智者的象征,也與“隱士”相關,是中國畫的一個母題。今天,想通過朱良志老師的一篇精彩文章,同大家分享這一耐人尋味的文化符號。
*文章節選自《生命清供·國畫背后的世界》中華書局2020年出版
01
南宋·馬遠
南宋·馬遠《寒江獨釣圖》
傳為南宋馬遠所作的《寒江獨釣圖》,是一幅廣有影響的作品。
空空蕩蕩的江面上,有一葉孤舟靜橫,小舟上一人把竿,身體略略前傾,凝神專注于水面。小舟的尾部微翹,旁邊則是幾絲柔痕,將小舟隨波閑蕩的意味傳出。馬遠是畫水的高手,這幅作品可見其功力。他對道禪哲學有很深的研究,此畫雖簡,但表達的生命感受卻是豐富的。
夜深人靜,冷月高懸,寂寞的秋江上悄無聲息,氣氛凄冷,一切喧囂都遠去,一切爭斗都蕩盡,一切人世的苦惱都在冷夜的屏障抵制下退出。一丸冷月,雖然孤獨,卻是與漁父相依為命的精靈,冷月砌下的清輝,對這孤獨的人來說不啻是一種安慰;迷蒙的夜色,為寂寞的人提供柔和的保護。小舟靜靜向前,偶爾激起的流水聲,像是和人絮語。忽而有夜鳥掠過,留下它悠長的叫聲,更襯托這江夜的空明和靜寂。
這幅《寒江獨釣圖》,與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詩,都是通過對的“釣”的主題的強調,突出中國藝術中的一種境界,一種脫略凡塵、追求心靈自由的境界。
這獨釣寒江的漁父,哪里是為了釣魚,只不過是為躲過人世的風煙,躲過欲望對靈性的吞噬,在這里釣得一份清凈,釣得一絲悠然,釣得一片自由,不再消受靈魂被碾壓的痛苦。寒江獨釣包含一種精神的自救。馬遠這幅作品中那位釣叟全神貫注的神情,分明書寫著淡盡人世風煙的內涵。
中國繪畫渲染漁父的生活,還在于強調優游回環的心靈境界。有一首題畫詩這樣寫道:“空山灌木參天長,野水溪橋一徑開。獨把釣竿箕踞坐,白云飛去復飛來?!?strong>“釣”到白云飛去又飛來,這才不愧為高明的垂釣人。
寒江獨釣,作為中國藝術的一個母題,其用意很微妙。
人活動的天地由陸地轉到了水面,轉到了舟中。老子說,上善若水。畫家們說,得意在舟。在我的理解中,似乎有這樣的思路:陸地是堅硬的,世俗的,那里是一切欲望展現的領地,而水面是柔軟的,精神的,那里是個人心靈隱微之所。
畫家不但喜歡將人活動的場景搬到水中,還喜歡將其搬到夜晚的水中。朗月下的水面,空明,靜寂,溶溶的月色下,迷離的江霧中,人與世界神秘地融合。中國畫家還特別注意獨釣,“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正強調這種獨立性,在獨立中自由,在自由中高蹈。獨釣,其實是一種懸隔,拉上一道帷幕,遮擋住世俗的干擾,獨得一份悠然。
南宋·馬遠(傳)《葦岸泊舟圖》
波士頓美術館
現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葦岸泊舟圖》,是一幅頗有感染力的作品。此畫水墨淡設色,畫面空蒙一片,遠處有一痕山影,近處右手一角,畫幾塊碎石,蘆葦幾枝。蘆葦隨風搖擺,蘆葦下,有一舟靜臥,一人和衣斜躺,櫓、篙凌亂地散在小舟上。畫面只有右角實寫,和滿幅的空靈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幅畫未具名,傳也是馬遠的作品。其畫風和境界與馬遠是相合的。
這幅畫可以說簡到不能再簡的地步,正是道禪皙學影響下的產物,也是南宋畫界比較流行的面目,梁楷、法常、玉澗、夏圭等均擅此道,而馬遠尤精于此。此畫形簡而意豐,似淡而實濃,畫家惜墨如金至極境。
葦若隱若現于河岸,舟若隱若現于葦下,人若現若現于舟中,山若隱若現于霧里,一切都影影綽綽,似有非有。畫家這樣的處理,就像他要過濾掉世事的風煙一樣,一切都可有可無,就像這幅畫要表現的深深內涵,一切都不執著。
在這無住的世界中,不要有一絲的粘滯,對于人脆弱的生命和短暫的棲居,可有可無難道不是一種合適的態度嗎?
蕭瑟的蘆葦,隨風橫斜,觸動著人的神經。高臥的漁翁,在水的蕩漾中,進人夢鄉,他夢中的世界該是怎樣?這世界就是一晌夢幻。蕭瑟的蘆葦在夢幻中,迷離的江色在夢幻中,闊遠的世界都在夢幻中。最精微的是,此畫中小舟不是泊于渡口,而是泊于野岸,同時,又似泊而未泊,正昭示出中國人智慧中“歸亦是寄”的思想精髓。飄零的人盼望回到故鄉,回到生命的岸。其實,人哪里有一個終極的故鄉啊,哪里有真正的生命之岸,匆匆而來,匆匆而去,誰人能改變寄兒的命運。人在漂泊中!
02
清·石濤
孤獨的石濤、寂寞的石濤,也對這小舟感興趣。
石濤有一幅作品,是藏于天津博物館的粗筆山水冊頁中的一幀,畫得很傳神,是其晚年杰作。畫一人坐于舟中,身體前傾,小舟在蘆葦蕩中行。石濤有詩道:“何處移來一葉舟,人于月下坐船頭。夜深山色不須遠,獨喜清光水面浮。”
清·石濤《山水圖冊十開之一》
天津博物館藏
石濤在漁舟中,悟出了世界的空靈廓落,悟出了人生自由的珍貴。落葉隨風下,殘煙離水歸,哪個汀洲不是家,哪片白云不是友?;ㄈ~田田水滿溝,香風時系采蓮舟。一聲歌韻一聲槳,驚起白云幾片浮?荷風蕩走了石濤的靈魂。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有石濤十二開的冊頁,作于1695年,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有一幅畫,一人在小舟中垂釣,其上題詩云:“潦倒清湘客,因尋故舊過。買山無力住,就枕宿拳寧。放眼江天外,賒心寸草亭。扁舟偕子顧,而且不箄丁。”此畫幾乎可以說是石濤的自畫像。這位潦倒的清湘客,自年幼就漂泊天涯,無所沾系,他借這一葉釣魚舟,表現自己放眼江天的從容和孤獨寂寞的自憐。
清·石濤《歸棹冊之一》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03
莊子、屈原、張志和、船子和尚
在中國,漁父本來就是智慧的象征。莊子也曾是一個釣叟,他在濮水釣魚,楚王派兩個大夫去見他,許以高官,莊子拿著釣竿,頭也不回,說道:“從前楚地有個神龜,死了已經三千年了,楚王用非常昂貴的箱子將它裝起,藏在廟堂上,當作神來供奉。這個神龜是愿意死了留下骨頭讓人供奉呢,還是寧可活著在泥中搖尾巴?”二大夫說:“當然愿意活著。”莊子說:“你們回去吧!我要在泥中搖尾巴。 ”
《莊子》雜篇中有《漁父》篇,通過“孔子”與漁父的對話,諷刺儒家欲以仁義來教化天下的積極用世觀,而“漁父”則是莊學的化身,他提倡順化一切。這兩段對話中的漁父形象,都突出任運自然的思想。
明·朱端《寒江獨釣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楚辭中也有《漁父》一篇,屈原被放逐之后,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到他這模樣,非常驚訝,就問他:“你不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嗎?怎么會弄成這個樣子!”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所以我被放逐?!睗O父說:“世界渾濁不清,為什么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都釋了,為什么你不也去大醉一場?何苦自己弄成這個樣子?”屈原說:“我的干凈清潔的身心,怎么能忍心為這污濁弄臟?我寧愿葬身于魚腹,也不愿意茍活!”漁父微微一笑,搖著槳走了,從船那邊傳來他的歌聲:“滄浪之水清啊,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啊,可以濯吾足?!?/p>
我們不能責怪屈原的選擇。屈原身體消失了,留下精神的清白,日月也因為這清魂而更加明亮。表面看來,漁父選擇了不同于屈原的道路,但最后的歸宿是一樣的,都指向清明的精神之途。漁父并不是不怕被弄臟,也不是隱忍茍活,而是強調任心獨往,不論江水的清濁,遠離世事的風煙,淡去塵寰的是非,像一葉小舟在江上閑蕩優游。趙孟頻夫人、畫家管仲姬《漁父詞》說:“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風歸去休。”其中反映的就是這種精神。
在中國藝術史上,人們著意將心靈活動的場所搬到了水上舟中。唐代詩人張志和,也是一位畫家,不計功名,浮三江,泛五湖,扁舟垂釣,而垂釣時沒有釣餌,不在得魚,樂在煙波,過著蘆中鼓枻、竹里煎茶的生活,自稱“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后人贊其為人氣質,甚至將其與陶淵明相比,有“愛酒陶元亮,能詩張志和”的說法。有詩贊他道:“好個神仙張志和,平生只是一漁蓑。和月醉,棹船歌。樂在江湖可奈何。”
他的詩也有很濃的江湖氣味,朝朝詩思在煙波,詩中有煙波蕩漾的美。他的《漁歌子》(又稱《漁父詞》)存世有五首: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霅溪灣里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掘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志和曾說:“太虛作室而共居,夜月為燈以同照,與四海諸公未嘗離別,有何往來?”志和的“不來不去、樂在風波”的精神,幾乎是水中版的陶潛風味。讀這樣的詩,我眼中浮現出望不盡的荷花荷葉,使人陶醉在那荷塘中。他一生畫有大量的漁父圖,惜今無一留存。
南宋·馬遠(傳)《月光泛舟圖》
大英博物館藏
唐代藥山大師有一弟子法名德誠,人稱船子和尚。此人有放蕩不羈之志,不愿意過叢林生活,日日放浪于煙水之間,以成就心靈的清潔。他常常駕著一葉小舟,泛于華亭、吳江的水上,他也在船上隨緣而度,接引往來之人。有個禪師叫善會,去拜見船子和尚,船子和尚搖著小船,帶他在水中飄蕩。船子和尚忽然問道:“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你快說快說?!鄙茣埧谡郎蕚湔f,被船子一篙撞到水中,他好不容易爬到船上,剛要張口,又被船子撞到水中,善會因而大悟。
他用漁父的格調,表達對禪的理解。道不可說,道在舟中,在水中,在煙波的深處,君問窮通理,漁歌人浦深。他的詩清雅可觀,寓意深刻:
一任孤舟正又斜,乾坤何路指津涯。
拋歲月,臥煙霞,在處江山便是家。
別人只看采芙蓉,香氣長粘繞指風。
兩岸映,一船紅,何曾解染得虛空?
揭卻云篷進卻船,一竿云影一潭煙。
既擲網,又拋筌,莫教倒被釣絲牽。
乾坤為舸月為篷,一屏云山一罨風。
身放蕩,性靈空,何妨南北與西東。
詩中浸透了人生智慧,他在煙波中思索人生的意義,隨風飄蕩,一任東西,正是禪家無住哲學的精髓。他透過迷蒙的云煙看世相,悟出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妙諦。他所詠歌的境界多么令人神往,一竿云影,一潭暮煙,滿船空載月明歸,詩皆可入畫。他從水的喻象出發,在詩意的境界中,體會大乘佛學的要旨。
04
元·吳鎮
元四家之一的吳鎮,號梅花道人,是一位畢生以畫漁父而著稱的畫家,畫史上記載他的《漁父圖》有數十幅,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都收藏有他的《漁父圖》。
在那個壓抑而骯臟的時代,他也將自己性靈的天地搬到了水中,在煙波中打發自己的生涯,挈一壺酒,釣一竿風,與群鷗往來,煙云上下,舟系月望,山光人懷,銜杯自怡,鼓枻為韻,這位梅花道人的梅花在水中綻開。
元·吳鎮《洞庭漁隱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鎮有《洞庭漁隱圖》,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圖寫太湖岸邊景色。畫依左側構圖,右側空闊一片,起手處為數棵古松,向上畫茫茫的江面,一小舟,泛泛江上,若隱若現,遠處山巒起伏,坡勢作披麻皴,線條婉轉,與挺直的松干形成對比。水面如琉璃,突出靜絕塵氛的氣象。上題《漁父》詞一首:“洞庭湖上晚風生,風觸湖心一葉橫。蘭棹穩,草衣輕,只釣鱸魚不釣名。”
元·吳鎮《漁父圖》
故宮博物院藏
他要做浩蕩乾坤一浮鷗,在遼闊的天際自由地翱翔。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漁父圖》,中有題詩道:“目斷煙波青有無,霜凋楓葉錦模糊。千尺浪,四鰓鱸,詩筒相對酒胡蘆?!眻D寫一隱士在山間平溪泛舟垂釣,隱士戴著斗笠,盤腿而坐,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突出其適意的情懷。他要表達的意思是,這里是他的天地,是他心路最適宜展開的空間。
元·吳鎮《蘆花寒雁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我頗喜歡他的另外一幅作品《蘆花寒雁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上也有一首《漁父詞》:“點點青山照水光,飛飛寒雁背人忙。沖小浦,轉橫塘,蘆花兩岸一朝箱?!倍U宗曾以“蘆花兩岸雪,江水一天秋”來比喻禪悟的境界,吳鎮的“蘆花兩岸一朝霜”的境界正類此。這是秋天的景色,蒙蒙的江面上,蘆葦參差,隨風搖曳,一葉小舟穿行于蘆葦之中,舟中人意態悠閑,坐于船頭,仰望前方,頗有寓意。蘆葦叢上,大雁點點,再向遠方,朦朧的村落,模糊的遠山,構成一幅荒寒闃寂的畫面,傳達畫家蕭散歷落的情懷。他有多首《漁父圖》題詞,如載于《梅道人遺墨》中的以下二詩:
紅葉村西夕照余,黃蘆灘畔月痕初。
輕撥棹,且歸與,掛起漁竿不釣魚。
醉倚漁舟獨鈞鱉,等閑入海即乘潮。
從浪擺,任風飄,縮手懷中放卻橈。
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是隱逸之思。世海沉浮,驚濤駭浪,他獨取這寧靜的港灣。釣名者有,釣利者有,蠢蠢欲動者有,蠅營狗茍者有,他獨好一片闃寂。繁華,富麗,誘惑,他皆棄絕,他選擇的是優游。浮利浮名,重重束縛,哪里有人生的自由!而一葉扁舟,泛泛江湖,心也“輕”,行也“穩”,從浪擺,任風飄,弄月吟風,呼雁對酒,靈魂的自適,性靈的愉悅,意志的充滿,詩意的飄飛,在這里都具有。放浪江湖,哪個汀洲不是家;優游性海,何處江山不親人!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那里就是他的自在乾坤。
來源:中華珍寶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