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將至,昨晚下了雨,查看一下各水庫情況。”4月24日,忠縣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隨著值守人員的操作,數字大屏立馬調出“水庫一張圖”,分布在各水庫點位的視頻監測設備傳回實時畫面顯示,各水庫水位運行正常。
“一旦水位超出設定閾值,就會發出警報,預警信息會及時通知縣、鎮、村社的應急人員。”忠縣應急管理局局長陳家文介紹,作為全市防汛抗旱重點區域,忠縣組建了覆蓋“縣—鎮—村”的三級災害信息員隊伍和專兼職救援隊伍,并提前配置應急搶險救災物資,化“被動應對”為“主動防范”。
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范”,只是重慶系統重構“全災種大安全”應急管理體系的舉措之一。
同時,應急管理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智賦能”,開發的“自然災害防減救”數字應用。該應用接入全市3.2萬個風險隱患點位、102萬余名各級各類應急責任人、1130支救援隊伍等數據,具備暴雨風險態勢、小流域洪水推演、災情影響分析、群眾轉移評估等功能,可將應急響應速度提升300%、資源調度效率提升150%。
同時,全市應急管理系統還謀求從“單點突破”向“全域協同”的轉型。
20秒內,鋸片完成對鐵絲的切割,距離不到1厘米的燈泡則完好無損,在交通事故、房屋坍塌等救援中,這樣操作可盡量減少對被困者的傷害。不久前,在市專業應急救援總隊,看到隊員們通力合作、精準操作,記者感受到了應急救援能力的“提質增效”。
作為市級應急救援隊伍,市專業應急救援總隊沒有“關起門來”,而是共享知識、共進能力,積極推動市級、區縣、鄉鎮三級應急救援力量協同提升,下好全市應急救援“一盤棋”。
突出“全域型”隊伍結構建設,重慶還成立了市航空應急救援總隊,培育發展涵蓋危化、工程搶險等8個行業的13支專業救援隊伍,并組建起42支區縣隊伍、1031支鎮街隊伍。目前,已構建起水陸空立體作戰、多災種綜合應對的“1+13+42+N”應急救援隊伍體系,率先在全國形成“鄉鎮先期處置、區縣常態應對、市級專業攻堅、國家隊重點支撐”的救援力量格局。
市應急管理局介紹,通過重構“全災種大安全”應急管理體系,全市應急管理數字化安全治理、扁平化應急指揮、源頭化風險防控、專業化應急處置、集成化應急保障、社會化應急協同六大能力實現整體躍升。截至2025年4月,連續52個月未發生重大及以上事故,為歷史最好水平。
來源:新重慶-重慶日報
編輯:張信春
審核:余虎
主編:付愛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