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各種奇葩“新聞”騙過點擊的讀者可能心中都會有個疑問,算法時代,什么樣的新聞才真正值得被傳播?
01
太像“假新聞”的“真新聞”
近日,一張姓名欄寫著“朱雀玄武敕令”的身份證頻頻成為各大媒體的新聞素材。這條特別像“假新聞”的“真新聞”,也帶著讀者一路從“朱雀玄武”到“朱雀玄武赦令”再到“周天紫薇大帝”,完成了關于“00后改名”的追更歷程。
△朱雀玄武敕令的身份證。圖源自公開報道
截至目前消息,改名為“周天紫薇大帝”的申請未予以通過,而新聞當事人已再次申請改名“朱咸寧”。
在這則略顯奇葩的新聞中,當事人出圈的姓名是令受眾印象深刻的關鍵元素,除此以外,現有姓名登記制度給“改名”留下的自由空間也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
和改名新聞中媒體追求的趣味性和顯著性不同,“聽障女生因太美被質疑像AI”的熱搜被媒體包裝成流量密碼,卻忽視了新聞的重要性與接近性。
在這則新聞中,“AI臉聽障女生”宸玥的故事因“殘障+完美顏值”的沖突性更易觸發算法推薦,運動會上舉牌的照片也迎合了受眾的獵奇心態。但隨著后續自述面部微調、已簽約MCN機構的新聞陸續爆出后,讀者才理解,這一新聞事件本質上只是一次經過策劃的商業炒作,事件本身并不能產生實質性的社會價值增量。
02
公共議題輸給獵奇
“00 后改名” 與“AI臉聽障女生”兩起事件在傳播上的反差,本質上是兩種新聞邏輯的激烈碰撞。
前者關聯姓名權政策、社會文化變遷等公共議題,具備深度社會討論價值;后者則以獵奇性外貌爭議為賣點,借助算法推薦機制迅速擴散。這一現象深刻折射出公共議題類新聞的傳播空間正持續被娛樂化、獵奇化內容擠壓,新聞價值的天平逐漸向流量傾斜。
在流量經濟的驅動下,部分媒體陷入價值選擇困境,在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出現失衡。
為追求高點擊率與傳播量,部分媒體在未經充分核實的情況下,將 “AI 臉聽障女生” 塑造成勵志典型,實則變相消費殘障群體形象,這種操作不僅違背新聞倫理,更損害了媒體自身公信力。反觀 “00 后改名” 事件,眾多報道停留在對年輕人行為的表層解讀,簡單將其標簽化為 “叛逆之舉”,而未能深入探討背后的政策滯后性、社會觀念變革等深層次問題。
當 “新奇性” 成為新聞價值判斷的單一標準,新聞的專業性與公共服務屬性便不可避免地遭到消解,新聞媒體引導社會輿論、推動公共討論的功能亦隨之弱化。
02
算法這次又贏了?
如今的新聞推薦算法正在深刻改變著我們的信息環境。這些智能系統通過分析用戶行為數據,不斷推送那些能夠引發強烈情緒反應或滿足獵奇心理的內容,導致"AI臉聽障女生"這類獵奇新聞獲得大量曝光,而真正重要的社會議題卻難以獲得關注。這種算法驅動的傳播模式不僅助長了新聞娛樂化的傾向,更嚴重擠壓了公共議題的討論空間,讓社會大眾越來越難以接觸到有價值的信息。
面對這一挑戰,媒體機構必須主動作為。一方面要建立嚴格的新聞審核機制,對每一條信息進行真實性核查,避免成為營銷炒作的推手;另一方面要創新報道方式,用生動有趣的形式包裝嚴肅新聞,讓公眾愿意接觸和討論重要議題。在這個過程中,媒體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社會角色——不是簡單地追逐流量和數據,而是要成為信息海洋中的"真相守門人"。
在這個算法主導的時代,我們需要的是既能適應數字傳播規律,又能維護新聞真實性的新型媒體。這樣的媒體不僅能夠傳遞信息,更能守護社會理性討論的空間,引導公眾關注真正有價值的內容。這或許才是算法時代新聞業應該追求的發展方向。
校對 | 張彥君
主編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