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都有這樣的疑問:
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成績優異,而我家的孩子卻總是讓我頭疼? 為什么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材,有的孩子能上985,而有的連本科考不上?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學霸,但學霸的養成從來不是偶然。
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父母的引導和教育方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些成績優異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對“智慧型”父母。
他們未必是高學歷或高收入,但他們懂得如何為孩子創造最適合成長的環境,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我深入研究了多位學霸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們的父母有如下幾個特征:
香港著名歌手陳美玲,是位極其成功的母親典范。
她教育子女的方法獨到,三個兒子均出自美國頂尖學府斯坦福大學,個個才華橫溢。
談及自己的育兒心得,陳美玲尤為強調的一點是:
不以愛之名控制孩子,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
她分享說,大兒子在申請美國大學時,出人意料地沒有選擇那些名列前茅的高校,而是挑了一所較為普通的大學。
這一決定讓陳美玲頗為驚訝,但她還是選擇站在兒子這一邊。
事實證明了一切,兒子的選擇無比明智。
他在那所大學不僅過得十分快樂,學業成績也異常優異。
陳美玲的做法讓我想起一個關于魚缸和魚的實驗。
實驗中,研究人員將熱帶魚安置在了一個小魚缸中,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后,他們觀察到這些魚長到大約三寸時,生長就停滯了。
后來,由于一次意外,魚缸破裂,這些原本三寸大小的熱帶魚被轉移到了一個更大的水池中。
令人驚訝的是,僅僅在兩個月的時間里,這些魚就迅速長到了一尺長。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魚缸法則”。
如果說孩子是小魚,父母就是魚缸。
父母的控制越多,孩子的成長就越受限。
反之,如果給孩子更大的空間,讓他們更自由地發揮自身才能,孩子會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因此,父母不妨這樣做: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讓他們自己安排時間和任務,培養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孩子面臨選擇時,多多尊重他們的決定,不強迫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還記得高考結束后,以一句流利的英語“l'm always keeping a low profile”自信地走出考場,迅速在網絡上走紅的男孩張峻彩嗎?
最終,他以理科總分667分的優異成績,為自己的高中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事后采訪時,他首先給了父母一個大大的擁抱,表示對他們的感謝。
他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離不開父母對他的悉心教導。
原來,張峻彩在剛開始進入高中時,成績并不理想,甚至一度年級墊底。
有一次物理考試只得了30幾分,多次被老師約談。
但他的父母并沒有因此責備他,因為他們看到了孩子的壓力,也看見了孩子的渴望。
所以父母決定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支持,始終讓孩子保持輕松的心情。
得益于父母的指引,張峻彩保持平常心,繼續努力學習,成績逐步提升。
采訪時,父親笑著說:
我們作為家長,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孩子開心; 他考多少分他自己不開心都沒用,只要他自己開心,自己對將來的生活有信心,我覺得這是最主要的。
把孩子的心情看得比成績重要,孩子就放下了心理負擔。
輕裝上陣,結果更佳。
心理學上的“霍桑效應”,揭示的就是被關注的力量,給予個體更多的關注和鼓勵,可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因此,父母要更多的看見孩子。
這種“看見”,是理解,是尊重,更是無盡的愛。
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珍視,心靈得到滋養,從而更加健康、自信地成長。
當孩子開心時,父母要能看見他們眼中的光芒,分享他們的喜悅;
當孩子難過時,父母要能看見他們眼角的淚光,給他們溫暖的懷抱;
經常給予孩子積極的反饋,鼓勵他們的努力和進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瓦拉赫效應”是一個在心理學領域被廣泛討論的現象,是指個體在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發揮點后,其潛力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取得驚人成績的現象。
它提醒我們,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只有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孩子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潛力,取得最好的成績。
孟令昊的父母就是遵循此效應,把孩子培養成學霸的。
孟令昊小學時期的成績并不突出,一直處于班級中游水平。
然而,父母并沒有因此責備他,而是鼓勵他發展對大提琴的興趣愛好。
經過年復一年的刻苦練習,孟令昊成功通過了大提琴十級考試。
進入高中后,學習壓力逐漸增大。
然而,他父母并沒有像其他父母那樣,規勸他放棄對大提琴的熱愛。
練習大提琴,成為孟令昊緊張學習期間,放松自己的最佳途徑。
他的學習勁頭更足了,最終他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不但追趕上了其他同學,還在高考中取得711分的好成績,成為高考狀元。
孟令昊的父母有一種育兒的大智慧。
他們通過鼓勵孟令昊繼續學習大提琴,不僅滿足了孩子的興趣需求,還激發了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
因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的活動和興趣,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潛力和興趣所在;
如果可以,請為孩子提供必要的資源和幫助,讓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得到更好的發展。
父母總是期望孩子能熱愛學習、積極向上,可為什么孩子總是達不到你的要求?
因為父母看電視不亦樂乎,卻要求孩子專注閱讀;
父母頻繁刷短視頻,卻要求孩子遠離電子產品;
父母打麻將通宵達旦,卻要求孩子早睡早起。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好管教,是父母不注意自身行為,把孩子帶歪了。
要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可是孩子最大的環境。
這正是心理學上“破窗效應”所反應的問題。
“破窗效應”指出,如果環境中的不良現象被放任,會誘導人們效仿,進而使情況惡化。
反之,在良好的環境中,人們更可能保持正面的行為。
簡而言之就是,環境對人的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
如果家中充滿了娛樂和消遣,孩子就會更容易沉迷于玩樂,不愿意學習。
相反,如果家中學習氛圍濃厚,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學習的習慣。
還記得那位被譽為“全能學霸”、來自安徽的理科高考狀元董吉洋嗎?
她不僅在奧數競賽中榮獲金牌,還取得了小提琴八級證書,并且擅長象棋和網球等多項運動。
接受采訪時,董吉洋分享道:
有時候我也會感到厭學,不想學習。 這時,我的父母就會默默地關掉電視,開始閱讀。 看到他們都在學習,我也就不好意思再偷懶了。
原來,她的父母經常在家中學習,家里彌漫著濃厚的學習氛圍,她從小耳濡目染,也很愛學習。
教育孩子,喊破嗓子不如父母做出樣子。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父母的行為舉止就是他們最直接的樣板。
父母做得出色,孩子自然跟得上節奏。
不妨在家中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比如設置專門的學習區域,保持安靜和整潔;
以身作則,帶頭學習,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聽過這么一句話:
人生就是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過程,好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薩,能幫孩子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成就一番事業。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不易的,學霸的養成更是浸透了父母的汗水。
愿我們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發現并支持孩子的選擇,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努力創造學習型家庭。
愿我們都能成為孩子心中的英雄,用愛與智慧,為他們撐起一片天空,讓他們在人生的舞臺上,勇敢追夢,綻放光彩。
作者 | 除塵子,愛讀書、愛寫作,文字道場中的修行者。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面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