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今兒咱們不聊風月,聊聊文旅界的新戲碼。
您瞅瞅,杜甫竟然化身文旅宣傳人,邀請大家到他的家鄉鞏義游玩。杜甫說青龍山是他小時候登高的地方,在他的記憶里,每年春天一到,來鞏義石窟祈福上香的游人如織……
還有更搞笑的:杜甫竟然化身 “emo達人”,吐槽安史之亂逃難時的艱難,還幽默地提及手機被搶、WiFi被斷。
可笑著笑著又犯嘀咕……AI這股東風,到底是在給文化續香火,還是要把老宅子吹成賽博盆景?
01
AI這碗“孟婆湯”
文旅喝了啥模樣?
要說文旅圈近來的熱鬧勁兒,活脫脫像喝了AI特調的“孟婆湯”——從前熬夜剪視頻的小編,現在喝著奶茶看AI一鍵生成宣傳片;過去跑斷腿的導游,如今捧著保溫杯看數字人舌燦蓮花。
景區們更是玩嗨了:春天給古塔“穿糖衣”,冬天給建筑“裹羽絨”,地標建筑比網紅還會“變裝秀”。
游客還沒進大門,手機里先收到AI定制的“穿越劇本”——您是當李白對月吟詩,還是扮朱元璋微服私訪?
這波操作妙啊!文化傳承突然從苦情戲變成爽文劇本,枯燥的歷史知識點被燉成短視頻的“電子榨菜”,連乾隆的“到此一游”都成了互動游戲的打卡點。
可您細品,總覺得少了點啥——就像全聚德的烤鴨配了機器人片鴨師傅,刀工是準了,但聽不見老師傅那句“鴨架給您煲湯?”的煙火氣。
02
流量江湖里的
“真假美猴王”
文旅圈這場AI革命,活像《西游記》里的“真假美猴王”——真身還在兢兢業業修文物,分身已經帶著七十二變闖蕩流量江湖。
您瞧這“電子功德箱”,掃碼捐款能觸發蓮花特效。
可大爺大媽偏要往缸里扔鋼镚:“不聽個響兒,功德簿都不認賬!”
最絕的是“古人朋友圈”,王羲之曬《蘭亭序》九宮格,李清照發醉酒vlog。
年輕人玩得不亦樂乎,老學究氣得吹胡子:“這是要讓文化名人集體出道當愛豆啊!”
看鑒君倒覺得,咱們得學學觀音菩薩——分得清哪個是潑猴,哪個是真心取經人。
03
科技這味“甘草”
能解文旅幾錢愁?
不過話說回來,AI這味“科技甘草”,確實給文旅界解了不少陳年舊疾。
從前逛博物館像開盲盒——碰上講解員心情好,能聽段宮廷秘史;趕上人家下班,只能對著青銅器干瞪眼。如今掃碼就有AI導游貼身伺候,連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都能給你嘮出元宇宙版本。
再說那頭疼的旅游攻略,AI大筆一揮,從早茶鋪子到深夜食堂,連廁所排隊時間都給你算得明明白白。這哪是旅行規劃?分明是請了個賽博師爺!
可看鑒君總惦記著胡同口那位野導游——他講故宮愛說“當年工匠在這塊磚下咒,誰踩誰崴腳”,雖然野史里摻著私貨,可比AI的正史帶勁多了。
04
文旅這場戲
別讓AI唱成獨角戲
說到底,文旅這出大戲,AI可以是角兒,但不能搶了整臺戲。
您看那蘇州評彈,老師傅讓AI學了三萬段唱腔,登臺卻偏不用提詞器:“情字在肉嗓子里顫,機器學不會。”還有那景德鎮的老師傅,專把拉坯手抖的殘次品擺上臺面:“這三毫米的誤差,是活人的手氣。”
看鑒君的戲臺子
暮色漸沉,黃鶴樓的霓虹燈開始跳科目三,樓下茶館飄來大爺的說書聲:“崔顥當年題詩時,可沒想著沖熱搜榜一……”
看鑒君突然明白:文旅這場戲,AI是錦上添的花,人才是爐里的香。
下次遇見賽博李白,您不妨這么玩——先掃碼看他的全息劍舞,再拐進巷子找家老酒鋪。數字光影負責驚艷時光,二鍋頭嗆出的眼淚才是真江湖。
諸位看官,您覺著文旅這出戲是該“老戲新唱”,還是“另起爐灶”?咱評論區見真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