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接受《時代》周刊專訪時,再度放話要吞并加拿大:“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絕非玩笑,這是解決貿易逆差的唯一途徑。” 他還將美國跟加拿大比作父與子的關系:我們照顧著他們,每年因“照顧”加拿大虧損2000億至2500億美元,包括承擔其軍事開支和經濟依賴。此前甚至戲稱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為“州長”。加拿大總理卡尼當時也強硬回擊:“加拿大絕不會成為美國一州,這是對主權的威脅。”
特朗普的核心論據始終圍繞“虧損”二字展開。他在采訪中聲稱,美國每年因貿易逆差“補貼”加拿大2000億至2500億美元,并質問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我們照顧著你們的軍隊,照顧著你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什么還要繼續這種不公平的關系?”這組數據看似精準,實則暗藏玄機。
據加拿大統計局數據,2023年美加貿易額達7850億加元,其中美國對加出口3210億加元,進口4640億加元,逆差實際為1430億加元。但特朗普刻意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加拿大是美國最大的能源供應國,其原油出口的60%流向美國,同時擁有34種美國國防工業必需的稀土和礦產資源。這種互補性被特朗普簡化為“單方面施舍”,其真實意圖或是通過制造經濟焦慮,迫使加拿大在北美自貿協定談判中讓步。
特朗普將美加邊界描述為“人為劃定的界線”,并多次在公開場合稱呼特魯多為“加拿大州州長”。這種近乎羞辱的表述,不僅引發加拿大政壇地震,更觸動了歷史記憶的敏感神經。1812年戰爭中,美國曾試圖武力吞并加拿大,最終被英加聯軍擊退;19世紀末的“阿羅拉事件”中,美國商人試圖煽動加拿大西部省份獨立,同樣以失敗告終。
如今特朗普的言論,被加拿大媒體解讀為“新殖民主義”的復辟。安大略省長福特佩戴“加拿大不出售”帽子巡街,渥太華爆發萬人抗議集會,民眾高舉“別插手”“加拿大本就偉大”的標語,這些場景與歷史上的反吞并運動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
要知道,現代國際關系建立在主權平等基礎上,而特朗普將加拿大貶為“需要被照顧的孩子”,試圖以“父子關系”合理化吞并。這種話語體系與19世紀殖民主義一脈相承,加拿大馬尼托巴省省長直言:“這是新殖民主義的復辟。”
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各國主權平等,不得威脅領土完整”,而特朗普卻公開討論吞并一個G7國家。如果該言論出自小國領導人,恐已引發國際制裁了。
面對特朗普的野心,加拿大展現了罕見的一致性反擊,加總理卡尼在緊急發布會上播放加密通話錄音,揭露特朗普私下施壓吞并的證據,并援引1842年《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強調邊界不可侵犯; 對未納入《美墨加協定》的美國進口車加征25%關稅,同時加速推進與歐盟、東盟的自貿談判以降低對美依賴; 在蒙特利爾、溫哥華等地爆發“絕不屈服”游行,民調顯示83%民眾反對并入美國。
特朗普的“吞并論”絕非孤立事件,而是其全球戰略的縮影。從威脅購買格陵蘭島到主張控制巴拿馬運河,這種“帝國式擴張”背后是單邊主義的升級。特朗普試圖用19世紀的領土邏輯解決21世紀的全球化矛盾,本質上是將國際關系降級為“強權即真理”的叢林法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