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媒體上傳出一張照片,讓美國軍方和媒體都慌了神。
照片顯示,一枚叫“風暴破壞者”的高科技炸彈,完好無損地躺在也門東南部沙卜瓦省的一片沙灘上。
美國媒體“戰區”4月25日報道了這事,語氣中透露出濃濃的擔憂。
啥是風暴破壞者?
說白了,這就是美軍最先進的炸彈之一。
它的正式名字叫GBU-53/B,也被稱為小直徑炸彈II。
這玩意兒雖然只有204公斤重。
但價格可不便宜,每枚大約要48萬美元。
它最厲害的地方在于,不管白天黑夜、刮風下雨,都能精準地打中移動的目標。
這款“風暴破壞者”炸彈啥來頭,竟然這么厲害?
簡單來說,這就是美軍花了大價錢、費了老鼻子勁兒研發出來的"智能炸彈"。
從2010年開始試驗,折騰了快10年。
2019年才算正式定型,2023年才真正用到實戰中。
美軍為啥這么較真?
就是想解決一個打仗時的老大難問題:怎么才能準確打中正在跑的目標。
這炸彈最牛的地方,就是它有三雙“火眼金睛”:
毫米波雷達。
這個厲害了,不管是大霧、烏云還是沙塵暴,它都能“看”透。
就像是給炸彈裝了一副能透視的特殊眼鏡。
紅外成像。
這個就是靠感應熱量工作的。
只要目標有溫度(比如坦克發動機的熱量),晚上黑燈瞎火也能看見。
半主動激光制導。
地面部隊或飛機用激光筆“照”著目標,炸彈就跟著這道光走。
精確度能達到“門縫里砸牛”的程度。
歷史上看,打仗用的武器是越來越“聰明”了。
二戰時期,飛行員投彈基本靠猜,打中全靠運氣。
越南戰爭時,美軍開始用上激光制導炸彈。
但一到陰天下雨就歇菜。
到了1991年海灣戰爭,GPS制導炸彈讓人眼前一亮,但這種炸彈只認地址不認人,目標一動它就懵了。
而這款風暴破壞者,就是為了解決“目標會跑”這個難題。
它不但能看見目標,還能自己“思考”。
你想想看,平常的炸彈一旦扔出去,就是“死”的,路線已經定好了。
但這款炸彈扔出去后還跟飛機保持“電話聯系”,接收最新情報。
比如說:“嘿,你要打的那輛卡車往右拐了!”
這炸彈立馬調整路線:“收到!我這就追過去!”
里面的“黑科技”
這種技術在歷史上是個大突破。
以前的炸彈要么看不清目標,要么只能打固定的東西。
照片顯示,這枚風暴破壞者炸彈完好無損,里面的“黑科技”估計一點沒少。
這可把美媒嚇壞了,他們腦補出了一條“技術泄漏鏈”:
先是胡塞武裝撿到炸彈,然后交給他們的金主伊朗,接著伊朗再把這個“寶貝“分享給中國和俄羅斯。
這種擔心靠譜嗎?
歷史上看,類似事情還真不少:
1960年,美國的U-2高空偵察機在蘇聯上空被擊落,飛行員加里·鮑爾斯成了蘇聯的座上客。
蘇聯人順便也研究了一番這架當時最先進的偵察機。
越戰期間,北越軍隊繳獲了不少美軍的新型武器,包括最新的“獵鷹”導彈和AN/APG-63雷達系統。
這些東西很快就通過蘇聯軍事顧問的手,送到了莫斯科的實驗室。
還記得1999年科索沃戰爭嗎?
美軍的F-117"夜鷹"隱形戰機被擊落,殘骸據說被中國得到并研究。
這可能,幫助中國加速了自己的隱形技術發展。
再往前看,二戰后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彈,蘇聯通過間諜網絡獲取了部分機密,加速了自己的核武器研發。
戰場上的尖端武器,總會以各種方式在對手間傳播。
就像1940年代初,英國人把磁控雷達技術送給美國人那樣,技術遲早會擴散。
一個國家的先進武器落入對手手中,往往會導致技術擴散。
二戰后蘇聯得到德國V2火箭技術、冷戰時期美蘇互相研究對方的戰機殘骸,都是這樣的例子。
一位退役的專家說得直白:
“把一枚完整的'風暴破壞者'給別人,就像是把我們的技術秘方直接送人。這種炸彈最值錢的不是它能炸多大,而是里面的那些芯片和軟件。”
現在還不知道,這枚炸彈是不是已經被也門當地武裝拿走了。
美國也沒正式承認照片是真的。
但這事,確實給美國在中東的軍事行動敲響了警鐘:
在現代戰場上,丟失一件高科技武器,有時候比丟掉一場戰斗還要命。
簡單說,這不僅僅是丟了一枚炸彈,而是可能丟了一堆軍事機密。
難怪美國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了。
“被害妄想”的味道
不過,美媒的擔憂也有點過于夸張。
胡塞武裝,能不能保護好這枚炸彈,不被美軍空襲摧毀還是個問題。
從一枚炸彈中“偷師”出整套技術也沒那么容易。
就像你得到一部iPhone,但還是造不出同樣的手機一樣。
而且,各國之間的技術合作也有限度。
伊朗,不一定會把所有“好東西”都分享給朋友。
美國的焦慮,某種程度上也是霸權心態的一種表現——害怕自己的“獨門絕技”被別人學去。
美國媒體這種想法,確實有點“被害妄想”的味道。
每次有軍事裝備丟失或技術泄漏,他們第一反應就是“中國要偷我們的技術”。
這種思維模式在冷戰后尤其明顯,幾乎成了條件反射。
美媒把那枚“風暴破壞者”炸彈的可能流向,編得跟諜戰片一樣:
先是胡塞武裝撿到,然后交給伊朗,最后流到中國和俄羅斯手里。
但他們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
現在的中國軍工,已經不是那個只會“拿來主義”的學徒工了。
沒錯,那枚GBU-53/B"風暴破壞者"炸彈確實是個好東西,它的三模導引頭技術很先進。
但,中國真的會為了一枚炸彈的“殘骸”而興師動眾嗎?
這就像認為蘋果公司,會花大力氣去研究一部摔壞的三星手機一樣。
聽著就不太靠譜。
恐怕,連個“漣漪”都算不上
回顧歷史,中國軍事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幾個明顯的階段:
“拿來主義”階段(1950-1970年代)。
那時候中國確實主要靠仿制蘇聯裝備,從米格-15到圖-16,從T-54坦克到卡秋莎火箭炮,基本上是拿圖紙就造。
“消化吸收”階段(1980-1990年代)。
這時中國開始嘗試在引進基礎上改進。
比如把蘇聯的米格-21改進成殲-7,開始研制自己的導彈系統。
這個階段,確實會關注國外先進技術。
創新發展階段(2000-2010年代)。
中國開始有能力自主設計主戰裝備。
比如殲-10戰機、052C驅逐艦等,雖然在發動機等關鍵技術上還有短板。
“部分領先”階段(2010年至今)。
在某些領域已經處于世界前列。
比如高超音速武器、無人機群、電磁炮等技術。
殲-20已經服役多年,而最近首飛的殲-36、殲-50更是代表了中國航空工業最新水平。
想想看,上世紀80年代,中國還在研究怎么把蘇聯的導彈復制出來。
而現在,中國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已經成為美軍最擔心的武器之一。
這種跨越式發展,靠的可不是研究別人的“炸彈殘骸“。
就拿精確制導武器來說,中國早已形成了自己的技術路線。
從最早的“激光制導炸彈”,到后來的“雷石”系列衛星制導炸彈,再到最新的復合制導武器。
中國,已經建立起完整的研發和生產體系。
2020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多種新型精確制導武器,已經不輸美國同類產品。
與其擔心,一枚掉在沙灘上的炸彈會泄露多少“機密”。
美國媒體不如多想想,為啥他們的高科技武器會落到敵人手里。
那枚美軍炸彈的最終命運如何?
對中國軍工來說,恐怕連個“漣漪”都算不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