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春意漫過龍外(集團)新亞洲學校的窗欞,該校四年級的孩子們手握種子盲盒,開啟了“豆花同春,綠野尋蹤”的奇妙旅程。這場探索實踐與科學思維交織的科學學科活動,以破土而出的綠芽為起點:孩子們解剖種子、培植幼苗,用畫筆記錄葉脈舒展的弧度,用鏡頭定格根莖生長的軌跡;課桌前是專注的“植物偵探”,林蔭道上化身“自然園丁”,在破土、生長、探秘、踏青和凝思中,探索著植物生命的軌跡。七周的時光,孩子們懷揣著熾熱的好奇,在泥土與綠葉間,書寫著屬于“未來科學家”的春日筆記。
在科學老師指導下探究植物生命的奧秘
2月的晨光里,四年級教室的講臺上悄然擺滿了綠豆、黃豆、蠶豆、小麥與鳳仙花的種子。科學課上,孩子們手捧著這些形態各異的小生命,在科學教師的指導下解剖種子,觀察種子的結構:種皮和胚。泡發后的蠶豆種子像極了一位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孩子們小心翼翼地用鑷子輕輕剝下種皮,露出兩片肥肥的子葉,認真地觀察胚芽、胚軸和胚根。
當花盆與泥土被分發到各個班級時,一場植物生長探索就此啟幕。孩子們將不同的種子小心地放進密封袋里,歡欣雀躍地回家種植。有的孩子將種子種在向陽的陽臺,有的孩子在書桌角落為種子搭起了“迷你溫室”,還有的全家齊上陣為種子松土。而留在教室的種植盆,默默地成為了全班孩子的“植物生長觀測站”……。
“科學老師,我的綠豆發芽了!兩片葉子像蝴蝶在翩翩起舞!”
“科學老師,我跟你說,我的黃豆種子放在水里了,你猜會不會發芽?”
“科學老師,我們家鳳仙花的種子已經播下去幾天了,怎么一點動靜都沒有,我好著急呀,不會是我放得太深了吧?”……科學課上、課下、教室里、走廊外,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交流著彼此的種植心得,此起彼伏的歡聲笑語,編織成春天浪漫的交響曲。
有的孩子堅持用直尺測量黃豆種子莖的生長高度;有的孩子化身科學偵探,好奇黃豆莖葉上細小的絨毛:為什么黃豆的葉和莖上會有細小的絨毛呢?噢,DeepSeek深度搜索發現,原來這些細小的絨毛是抵御小蟲襲擊的軟甲。
當孩子們用相機捕捉鳳仙花葉片的螺旋生長時,竟在不經意間破譯了植物爭奪陽光的生存智慧:鳳仙花的葉在莖上呈現交叉生長,像搭著肩膀在說悄悄話。
3月的一場細雨過后,《百變科學》社團的孩子們帶著放大鏡與記錄本走出教室。有的孩子在操場的兩側探索朱槿的葉的脈絡和紋路,有的孩子蹲在花壇邊觀察繡球和三角梅的花,有的孩子湊近蒲公英和鬼針草的果實,輕撫變葉木和蟛蜞菊的葉。孩子們認真地觀察著校園里不同的植物,稚嫩的筆跡在記錄本上跳躍。
特別讓人驚喜的是,有位孩子發現在植物園地一角,一株白車軸草(俗稱“三葉草”)悄然舒展,她在記錄本上如此描繪:三片倒卵形小葉像一顆顆愛心,根系末端微微卷曲,宛如倒鉤。
在龍城公園開展植物王國的解謎之旅
本學期,龍城公園迎來了一群身背標本袋的小探索家。新亞洲學校的孩子們手持放大鏡,攜著精心設計的“豆花同春,綠野尋蹤”自然觀察表,在六位科學教師的引導下,開啟了龍城公園植物王國的解謎之旅。
公園階梯成為了首個觀察站,沿階草的線形葉在石縫間舒展。轉入林蔭道時,紅背桂的異葉現象引發陣陣驚嘆:葉片正面泛著深綠釉光,背面絳紅如染,仿佛在演繹雙面舞姬的變裝魔法。孩子們對毛蕨尤為感興趣,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鵝掌藤的掌狀復葉成為鮮活的計數教具,最少的每枝有5葉,最多的每枝有10葉,孩子們一一數來,收獲滿滿。
在“擊鼓傳小熊”的環節,有幾個幸運兒拿到了小熊娃娃,回答關于植物的科學問題,聽崔琳琳老師分享英雄花“木棉花”的故事,小組合作解剖木棉花,觀察完整花的結構:花萼、花瓣、雄蕊、雌蕊。返校途中,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流著彼此的收獲,其樂融融。
7周時光,100余張圖片,讓植物生長變成看得見的思維進化
4月,該校四年級不同班級開展了“豆花同春,綠野尋蹤(第一單元)”思維導圖活動,當五彩斑斕的筆在紙上沙沙作響時,孩子們的思維開始在紙上跳躍,彷佛訴說著植物生命最詩意的注解:根不僅是沉默的汲水者,更是深扎大地的錨;莖不止是養料的傳送帶,還是支撐起整株植物的脊梁;葉片也不滿足于當光合作用的工廠,它們隨風搖曳時,分明在演繹著植物王國最古老的蒸騰舞蹈。
該校相關負責人認為,這些鮮活的思維導圖彷佛會說話的童話密碼本,讓科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抽象的概念也變得生動起來,在科學的沃土上,知識不再是一行行平靜的文字,而是會發芽、會開花的思維小樹苗。七周的光陰稍縱即逝,從種子破土到莖葉舒展,從課桌前的凝神記錄到思維的奔跑追尋,這場“豆花同春、綠野尋蹤”的科學之旅,不僅讓課本知識在泥土里生根發芽,更讓每位孩子都成為了春天的觀察者、生命的敘事者。
采寫:南都記者 王童 通訊員 邱志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