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數據
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超450萬例
平均每天約有1.2萬人被確診為癌癥
但真正讓人焦慮的
從來不只是“確診”這兩個字
它的背后,是一連串更加棘手的問題:
怎么治?誰來治?如何防?
癌癥的治療
遠不止是一張處方、一臺手術那么簡單
回響,在“這”里
2010年前后,中國醫學界開始關注并討論“整合醫學”理念。作為這一理念的積極倡導者,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院士指出:醫學的發展,應從“分”走向“合”,打破學科壁壘,整合知識體系,解決因醫學分科日益細化、知識趨于碎片化而導致的診療困境。
這一理論也逐漸發展出針對腫瘤領域的“整合腫瘤學”,它不是哪個科室的新招牌,而是越來越多臨床醫生共同認可的一種“理念更新”——在癌癥的治療過程中,不再各科單打獨斗,而是多學科聯合“出戰”。
正是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4月25日至26日,由湖南省健康管理學會主辦,湘潭市中心醫院(湖南大學附屬醫院)、湖南醫療器械產業園承辦,湖南大學生命醫學交叉研究院協辦的“湖南省健康管理學會2025整合腫瘤學學術會議”在韶山召開。
湘潭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黎杰向遠道而來的各位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他指出這次學術會議是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推動整合腫瘤學理念在湘潭實踐的具體行動,必將促進全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湘潭市衛生健康委黨委委員、副主任趙新平希望通過學術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提升湘潭市的腫瘤學科建設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助力構建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湖南省健康管理學會副會長韓業華倡議構建整合醫學生態圈,打造全周期管理樣板,培育基層人才梯隊,書寫腫瘤防治新答卷。
湘潭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夏紅簡要介紹了醫院基本情況和腫瘤學科發展情況,醫院將以此次盛會為契機,持續深化整合醫學理念,推動腫瘤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造福廣大患者。
湘潭市中心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吳勇軍表示這次學術會議旨在交流腫瘤防治領域的新進展新經驗,推動整合腫瘤學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勁松,湖南師范大學醫學部黨工委書記、主任祝益民,新鄉醫學院校長王福俤在主會場,以及美國杜克大學病理系主任黃教悌、江蘇省人民醫院腫瘤研究所副所長范欽和、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病理科主任紀小龍在腫瘤病理診斷培訓班分別致辭并授課,湘潭市中心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吳勇軍、副院長唐新橋分別主持主會場和腫瘤病理診斷培訓班開幕式。
答案,在“合”里
院士開講,“合”力破題
4月26日,會議正式拉開帷幕,上午的院士論壇成為最受矚目的環節。
李勁松中國科學院院士
《類精子干細胞介導半克隆技術的建設與應用》
李勁松院士展示了團隊通過基因重編程和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建立孤雌單倍體胚胎干細胞、類精子干細胞模型,提升單倍體細胞體外培養的轉化效率,并探索印記基因調控機制的研究。該研究實現了小鼠發育過程中靶向基因篩選,在國際上首次構建出完全由單倍體細胞發育而成的小鼠,相關工作為揭示生命本質規律及疾病機制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
祝益民湖南師范大學醫學部黨工委書記、主任
《學科帶頭人的境界與能力建設》
祝益民從管理視角解讀學科帶頭人在學科建設中的核心作用。他認為學科帶頭人要在技術與業務、組織與規劃、語言與交流、數字與計算、想象與思維、融匯與貫通等方面不斷提升綜合能力,具備戰略眼光和全局視野,統籌協調團隊,整合各類資源,推動學科持續發展與創新,全面提升社會影響力與服務水平。
王福俤新鄉醫學院校長
《鐵學攀登 啟智交融》
王福俤及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鐵科學(Ferrology)這一新興學科,他用一系列封面論文將中國剪紙藝術、玉兔搗藥、三英戰呂布、賣火柴小女孩等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經典文學巧妙融合,系統介紹了其團隊在難治性缺鐵性貧血、血色病、心臟疾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等人類疑難重大疾病中細胞鐵死亡基礎與臨床研究及系列成果轉化的重大進展。
孔鳳鳴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胸部腫瘤中心主任
《AI在腫瘤學中的應用》
孔鳳鳴介紹了AI技術在腫瘤領域影像學、病理、手術、藥物發展、腫瘤生存預測等方面的應用,著重闡述了AI技術在放射治療中,尤其是危及器官勾畫、劑量計算、計劃設計、預測治療毒副作用的實踐,并分享由其發起并領導的GCOG(全球腫瘤學合作組)臨床研究及成果。
除了院士的高光時刻,當天還有多位全國知名腫瘤學專家從各自專業角度,分享了關于腫瘤篩查、靶向治療、個體化用藥等話題的新思考、新理念。
方文峰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肺癌ADC類藥物研究現狀與進展》
圍繞ADC藥物的發展歷程、HER2-ADC藥物的應用、HER2變異晚期NSCLC患者的診療現狀,以及其他靶點ADC藥物的研發進展,探討其精準化路徑。
應建明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多組學檢測賦能腫瘤精準醫療》
通過案例說明腫瘤病理與臨床信息整合在精準診療中的作用,強調多平臺聯合檢測是識別基因易位/融合的最佳方式,提出以形態學和分子病理為基礎,構建多組學、多模態智慧病理體系。
劉學文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
《驅動基因陰性局部晚期NSCLC放療免疫協同策略優化與探索》
探討免疫治療與放療的協同策略,強調免疫鞏固治療和免疫前移的應用,提出適應性放療的新建議,并介紹基于雙肺V20劑量限制的放療策略治療III期NSCLC的臨床研究。
李高峰株洲市中心醫院
《復發及晚期肝癌的治療選擇》
通過案例來闡述局部聯合系統治療、個體化綜合治療的重要性。精準研究、有效抗病毒、健康生活和規律隨訪同樣不可或缺,治療中需警惕盲目、過度的“預防性”干預。
高子芬北京大學醫學部
《淋巴瘤整合診斷》
通過3個經典病例,強調細胞形態、免疫、分子基因、細胞遺傳學整合在腫瘤診斷與鑒別中的重要性,尤其病理形態,應始終作為診斷的基礎。
胡國瑜株洲市中心醫院
《2024年ASH(美國血液學年會)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新進展》
介紹了2024年美國血液學年會上一線治療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最新進展,以及ctDNA和基因在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診斷和預后評估的意義。
姜志平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治療進展及經驗分享》
介紹了復發難治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新治療進展,涵蓋化療、免疫、CAR-T等方案,并分享了湘雅醫院的研究數據與經驗。
本場主持嘉賓有:
夏紅、馬學真、金見悅、唐新橋、王福俤、黃向紅、張樂蒙、李先安、胡建兵、周琴、唐滟、付貴華、封元清、吳勇軍、朱凱波、羅自勉
溯源尋本,病理先行
作為腫瘤診療的“眼睛”,病理診斷直接影響后續治療方案的準確性。在腫瘤治療的全過程中,病理學不僅為治療決策提供基礎支持,更幫助醫生精確識別腫瘤的類型、分期和特征,從而制定出最合適、最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4月25日,會議第一天,腫瘤病理診斷培訓班率先開講。
黃教悌Duke University
《泌尿系統腫瘤診斷新進展》
結合治療后前列腺癌患者的病理變化研究,強調CRPC患者的病理診斷要點應以HE形態為主,輔助免疫組化手段,提醒病理醫生關注此類病例,助力精準診療。
范欽和江蘇省人民醫院
《皮膚相關軟組織腫瘤的進展和疑難問題》
通過剖析典型疑難病例,深入淺出地講解新發皮膚相關軟組織腫瘤的診斷思路,強調病理醫師應注重邏輯嚴密與整體觀念。
斯璐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的精準治療》
詳細介紹了團隊研究制定的符合國人的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的治療體系,并提出了對于不同驅動基因變異的個體可實行精準治療。
周建華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小活檢的病理診斷思考》
通過9個病例,總結了年輕病理醫師提升診斷能力的關鍵要點:關注臨床與治療,合理應用輔助診斷手段,全面分析、分層遞進,重視“四結合”綜合診斷與MDT協作。
劉勇江西省人民醫院
《濾泡輔助T細胞淋巴瘤的病理診斷》
通過理論與案例結合,圍繞三種常見診斷模式及兩種少見診斷模式,闡述了濾泡輔助T細胞淋巴瘤的病理診斷要點及其鑒別診斷。
譚建友湖南新途醫學檢驗中心
《AI病理應用:FISH人工智能解讀HER2》
AI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病理學領域,如數字病理、病理圖像AI分析等。通過結合AI-FISH軟件的應用,詳細講解了AI在FISH分析中的優勢及其臨床意義。
紀小龍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
《胃黏膜動態病理》
詳細闡述了從胃粘膜組織學的關鍵要點及胃粘膜病理學的動態變化過程。并強調病理醫師應打破傳統診斷思維,以動態發展的視角審視靜態的病理切片。
貢其星江蘇省人民醫院
《肺活檢病理疑難病例分享》
肺活檢組織的病理特征復雜多變,診斷難度大。貢教授結合典型疑難病例,深入解析診斷思路與病理特點,分享了寶貴經驗。
張定校湖南大學
《前列腺癌的細胞起源與靶向治療》
圍繞前列腺癌的細胞起源及后期治療靶點,深入探討了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的結合,并分享了團隊的研究經驗。
史俊峰湖南大學
《從生物材料到多肽藥物》
分享了團隊在生物材料中提取及組裝多肽藥物方面研究進展。研究顯示,這一轉化過程蘊含著巨大的醫藥創新潛力,未來有望以高效、安全的多肽藥物為人類健康注入新動能。
李巧燕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
《量子納米銀應用于HPV防治》
以納米銀的殺菌機制為切入點,介紹了最新SAMTA技術與量子納米銀的研發進展,并分享其在HPV感染患者治療中的寶貴經驗。
吳勇軍湘潭市中心醫院
《為病尋理》
從病理學診斷的發展歷史出發,結合特殊案例,探討青年病理醫師的培養模式(四多一轉向),強調廣大青年病理醫師要夯實基礎、鍛煉思維、勇于探索,為患者提供精準可靠的診斷服務。
本場主持嘉賓有:
譚建友、周建華、陳大禮、王志敢、付貴華、蘇堅、羅海軍、陳棟良、張志偉、胡玉林、鄧小金、陳國群、陳輝、楊艷萍、方志雄、梁勇、范松青、彭英霞、劉政、齊心、彭軍、杜豆
同臺“診”理,群策群力
在主會場學術報告持續進行的同時,會議設置了一個極具“實戰感”的分會場:腫瘤病例多學科診療(MDT)會議。
由劉懷、劉新福、胡十齊三位專家分別領隊,來自湖南省腫瘤醫院、邵陽市中心醫院、湘潭市中心醫院的團隊分享了三例極具代表性的臨床病例。
各學科專家就活檢方式、病理診斷、分子檢測、分期標準以及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手術、放療等腫瘤綜合治療手段的應用、安全性控制及全病程管理等關鍵問題展開激烈的交鋒,現場氣氛熱烈。
隨后,湖南省腫瘤醫院江舟分享了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的臨床研究數據,闡述了ALK融合突變、ROS1融合突變、KRAS G12C突變等患者的治療新格局和藥物新選擇。省腫瘤醫院陳柏林為會議做精彩的總結。
湖南省腫瘤醫院
孫小雯
邵陽市中心醫院
蘇湘江
湘潭市中心醫院
陳軍
湖南省腫瘤醫院
江舟
本場主持及點評專家有:
陳柏林、劉懷、劉新福、胡十齊
兩天、三場
不同的視角
不同的專長
不約而同地指向一個核心
打破壁壘,協同前行
共振,在“行”里
癌癥,作為許多人心中的“絕癥”,其發病率正逐年上升。有研究顯示,到2050年全球癌癥病例可能激增77%。
健康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作為湘潭市城市醫療集團的牽頭單位,湘潭市中心醫院始終將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和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放在首位。醫院腫瘤學科歷經近30年的發展,已形成以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微創治療為核心的綜合治療模式,擁有PET-CT、全身骨掃描、分子病理實驗室等國際先進診療設備,是國家腫瘤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湖南省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病房、湖南省腫瘤免疫治療臨床醫療技術示范基地。
不僅如此,為進一步提升大病管理能力,醫院成立了大病管理·特需醫療服務中心,中心設立12個多學科專病管理團隊。其中,7個團隊專注于腫瘤治療,涵蓋了胸部腫瘤、頭頸腫瘤、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婦科惡性腫瘤、乳腺腫瘤、淋巴瘤、骨科腫瘤等多個領域。這些團隊匯聚了各類腫瘤治療的專家,通過多學科的協作模式,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科學、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韶峰巍峨,紅色熱土,承偉人故里之精神
學海浩渺,群賢畢至,聚整合腫瘤之新知
多一層視角,就可能少一分風險
多一科參與,就可能多一線生機
未來,市中心醫院將繼續加強跨學科合作,進一步優化腫瘤防治體系,不斷引進國際前沿的醫療技術和理念,推動腫瘤治療的精準化、個性化和高效化!
歡迎轉發點贊
文字 | 陳沁沁、劉超等
圖片 | 周思杏、陳沁沁等
編輯 | 陳沁沁
審核 | 彭秋香
預約電話:58214922 危重癥轉診電話:582141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