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為全面貫徹落實《濕地保護法》的新要求,系統推進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大力支持國際濕地城市和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近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海洋發展局聯合印發實施《深圳市濕地保護規劃(2025—2035年)》(簡稱《規劃》)。
本文字數:2768字
閱讀時間:9分鐘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肩,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淡水之源,是凈化水質的地球之腎,是防災減災的海岸衛士,是最高效的碳儲庫,是最豐富的物種基因庫,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
福田紅樹林濕地
深圳地處南海之濱,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濕地資源。全市濕地面積347.88平方公里,其中濱海濕地占比77%,擁有紅樹林、濱海灘涂、珊瑚礁、河口、海灣等南亞熱帶典型濕地生態系統,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中轉站”,也是全球黑臉琵鷺主要越冬地之一,每年吸引數萬只候鳥在此停歇。
同時,濕地也一直是深受深圳市民喜愛的戶外休閑樂園和自然療愈勝地,在這里,我們可以暫時逃離城市的喧囂,找回內心的平靜,感受生命的律動。
黑臉琵鷺覓食圖
深圳在40多年快速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保留了全國唯一一個位于城市腹地的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了全國第一條鳥類保護隔音墻,成立了全國第一所自然學校——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2022年,入選全球首屆“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并成為第一批加入“自然城市行動平臺”的國際城市。2024年“國際紅樹林中心”在深圳正式成立。
為全面貫徹落實《濕地保護法》的新要求,系統推進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大力支持國際濕地城市和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近日,經市政府同意,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海洋發展局聯合印發實施《深圳市濕地保護規劃(2025—2035年)》(簡稱《規劃》)。
《規劃》對深圳市全市域濕地保護管理工作開展頂層設計,確立了濕地保護管理目標、總體布局、保護修復重點和保障措施等內容,是統籌指導深圳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行動綱領。
兩大階段目標錨定未來方向
《規劃》提出,到2030年,建成國際濕地城市。到2035年,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濕地生態功能和綜合效益充分發揮、濕地保護管理水平全球領先,建成國際一流的濱海濕地城市。
三大維度九項策略助力目標實現
《規劃》立足深圳,放眼全球,以建成國際一流的濱海濕地城市為總目標,從提升濕地治理能力、推動全球紅樹林保護修復、增強濕地生態功能與福祉三大維度提出爭當“全球濱海濕地治理典范踐行者、全球紅樹林命運共同體構建者、全球濕地與城市共生共榮引領者”的分目標,并提出9項策略。
成為全球濱海濕地治理典范踐行者
一是立法先行,完善保護頂層設計。加快推進濕地保護立法,建立健全保護管理制度體系,完善保護管理體制,健全專家咨詢決策等各項工作機制,構建“調查監測—規劃計劃—建設管養—評估考核”全鏈條技術規范,促進濕地保護管理工作法治化、常態化、規范化開展。探索公益治理、社區治理,建立全過程社會參與機制,壯大濕地保護力量。
二是區域協同,構建保護總體格局。構建“四核、兩帶、六廊、多點”的濕地保護空間格局,突出珠江口、深圳灣、大亞灣等區域性濱海濕地及茅洲河、深圳河等跨界河流保護。
濕地保護總體格局圖
三是分級分類,創新保護管理體系。深化完善濕地分級管理,將具有支持珍稀瀕危水鳥或中華白海豚種群的濕地、集中成片的紅樹林濕地申報劃入國家、省重要濕地,發布一般濕地名錄,分批劃定市級重要濕地。建立以自然保護地為主體、以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護措施為補充的分類保護體系,建設不少于10個濕地保護小區,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或重要生態區位的濕地生態系統納入保護體系,到2035年全市濕地保護率不低于55%。
成為全球紅樹林命運共同體構建者
一是對標一流,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高質量高水平建設和運行國際紅樹林中心,推進紅樹林保護全球進程。依托國際紅樹林中心平臺,謀劃實施“紅樹林+”行動,開展紅樹林及濱海濕地保護修復、候鳥遷飛通道保護國際合作,積極參加國際交流并主動申辦相關國際會議,推動國際組織與城市建設雙向賦能。
二是科技賦能,提升智慧管理能力。籌建國際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研究平臺、國家級濕地野外定位觀測研究站等3個重大科研平臺,開展保護修復關鍵技術攻關,構建濕地生態監測網絡,提升濕地智慧管理能力和整體保護水平。
三是示范引領,打造保護修復樣板。探索紅樹林濕地整體保護范式,系統保護紅樹林地、河口水域、潮溝、灘涂、淺海水域等。打造基于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提升的紅樹林濕地多目標協同修復示范案例,形成技術指南并向全球推廣。
姚澤林 攝
成為全球濕地與城市共生共榮引領者
一是萬物共生,守護物種美好家園。嚴格保護紅樹林、珊瑚礁、入海河口等典型濕地生態系統,守護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原生地。依托濱海自然岸線、河流生態岸線,構建“兩主、五次、多支”水鳥生態廊道網絡,加強鳥類友好設計,提升水鳥生境適宜性。
水鳥生態廊道規劃指引圖
二是系統聯動,促進城市濕地再野化。陸海聯動、流域統籌實施濕地生態系統修復,促進高度人工干擾的濕地地形地貌、生境再野化,增強濕地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
濕地生態修復重點區域規劃指引圖
三是濕城共榮,創新融合協調發展。建設多元復合、野趣十足小微濕地30處,打造富有活力的濱水游憩體系,營造“濕地+旅游”“濕地+文化”等場景,以高品質濕地資源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
“濕地+”模式圖
濕地游憩體系規劃指引圖
提出近期行動計劃確保規劃落地
以高標準創建國際濕地城市、高質量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為主要任務,提出紅樹林濕地保護修復、濱海濕地保護修復、內陸濕地保護修復、多元復合小微濕地建設提升、濕地濱水游憩與自然教育網絡建設、濕地科研監測6項重點工程及28個近期實施項目,推動形成濕地保護管理高質量發展格局。
歐鵬 攝
創新探索超大城市濕地保護路徑
并引領全球示范
《規劃》緊扣深圳人口高密度、城市建設高強度、經濟發展高速度的發展實際,結合全球普遍存在的濕地治理難題,謀劃構建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格局,為世界超大城市提供可復制的濕地治理樣板。
首次開展深圳全域濕地保護頂層設計。構建了涵蓋“管理制度—體制機制—技術規范—科研監測”全鏈條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制定了面向“多規合一”的保護修復空間布局方案,全面推進深圳濕地保護管理邁進法治化、科學化、常態化、精細化的治理新階段。
創造性構建多元共治的濕地治理模式。創新提出社會公益治理濕地、社區共建濕地等公眾深度參與治理形式,系統性建立“調查監測—規劃計劃—保護救護—生態修復—自然教育—公眾監督—資金保障”全過程社會參與機制,著力營造全民共建共享的濕地治理新格局。
著力引領全球濕地治理示范。探索區域協同、跨境協同推進濱海濕地治理,推動紅樹林濕地整體保護范式轉型,打造紅樹林濕地多目標協同修復范例,以“濕地+”創新濕地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為全球濕地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深圳方案”。
一圖讀懂
本文來源:深圳規劃資源海洋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地方動態 | 深圳發布意見規范城市更新實施工作,審慎新增計劃,建立房票制度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一圖讀懂 | 深圳的公園將如何命名?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地方動態 | 深圳目標:規劃建設國際一流濱海濕地城市!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點擊查看《規劃》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