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街頭堆積如山的腐爛榴蓮,正散發著45℃高溫發酵后的酸臭味,而這一切的導火索,竟是攤販們親手掛上的中文標語——那些曾經用來招攬生意的"包熟包甜",如今已淪為趕客的"死亡通知書"。
2019年前的泰國水果市場,中國游客是行走的提款機。清邁夜市攤主阿南回憶:"那時候中文就是財神符,只要掛上'甜過初戀',中國客人能把三輪車擠翻。"數據顯示,疫情前中國游客年均吃掉泰國38%的榴蓮產量,僅2018年就貢獻了67億泰銖的水果消費。
但魔幻轉折發生在今年4月。春武里府的榴蓮園主們發現,往年此時被中國采購商搶購一空的果園,如今竟有20%果實爛在枝頭。罪魁禍首是某短視頻平臺瘋傳的視頻:曼谷攤販掛出"摸果賠錢"的中文告示,配文"泰國人把中國人當賊防"。這條視頻48小時內播放量破億,直接點燃了中國消費者的怒火。
泰國攤販的騷操作堪稱商業自殺教科書。在普吉島,寫著"按壓必買"的警示牌特意使用簡體中文;芭堤雅某攤位更發明"榴蓮盲盒"——標價牌用泰文寫"200泰銖/公斤",中文卻標"200泰銖/100克"。這種精準狙擊中國客的套路,連泰國商務部都看不下去,緊急出臺《中文標價規范指南》。
更諷刺的是,曾靠"水果西施"人設年入千萬的網紅攤主阿努恰,如今直播間里滿屏"榴蓮西施變刺客"的嘲諷。她試圖用中文道歉,卻被扒出三年前培訓攤販"如何讓中國人多付錢"的黑歷史。泰國旅游協會數據顯示,今年5月中國游客水果消費額同比暴跌72%,創下十年來最大跌幅。
面對堆積如山的滯銷水果,泰國果農開啟魔幻自救模式。在抖音海外版,45歲的榴蓮園主塔納通直播啃發霉果肉,用翻譯軟件喊話:"求中國人原諒";清萊某果園搞起"認養榴蓮樹"的云種植,承諾掛中文名牌。
但這些補救措施被中國網友戲稱"鱷魚的眼淚"——有細心的觀眾發現,直播背景里"不買別摸"的標語還沒來得及撤。
中泰冷鏈物流商王偉透露,現在國內批發商寧可多花15%成本采購馬來西亞貓山王,也不碰泰國金枕。"不是錢的問題,是這口氣咽不下。"這種情緒直接反映在海關數據上:2023年前5個月,泰國榴蓮對華出口量驟降23%,越南卻趁機搶走18%市場份額。
這場鬧劇撕開了跨境消費的潛規則。當海南三亞的"榴蓮自由行"價格跌破泰國同品質30%,當老撾磨丁口岸新建的冷鏈中心開始爭奪中轉貿易,泰國攤販才驚覺:中國人早已不是人傻錢多的代名詞。北京某旅游公司推出的"泰國平替套餐",7天收到23萬份訂單,說明新時代游客更在乎消費尊嚴。
當泰國果農跪求中國人"再給次機會"時,我們是否該原諒那些曾經把我們當冤大頭的商家?如果花錢買不到尊重,你會選擇用錢包教他們做人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