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烙畫,又稱葫蘆燙畫、火筆畫葫蘆,是一項傳統非遺技藝,它以葫蘆為“畫紙”、以電烙筆為“畫筆”,通過碳化原理和控溫技巧,無須顏料便能在葫蘆上烙刻出具有層次色調的精美圖案。牙克石市第一中學美術老師龐紅麗近年來致力于傳統藝術傳承與教育創新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將這一非遺藝術與現代課堂相結合,以葫蘆烙畫為載體,在校園播撒傳統文化的種子。
烙畫,又稱“火畫筆”,是用高溫烙鐵在器物上熨出烙痕作畫。“意在筆先,落筆成形”是烙畫的精髓,當平整的烙畫板材變成形態各異的葫蘆時,則需要更精巧的技藝。龐紅麗的每個系列作品都十分精美、各具特色。“龍騰盛世”系列中,龍的形象充滿力量和動感,將威嚴神秘展現得淋漓盡致;林區主題則將馴鹿、松鼠、森林、木屋等元素圖案勾勒在葫蘆上;龐老師也會因“材”創新,將異形葫蘆通過自己的靈感創作出“盤臥的蛇”“母與子”“蒙古娃”等烙畫作品,在山水、花鳥、人物、動物間,無處不蘊含著她對烙畫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
市第一中學教師龐紅麗說:“我是在2015年接觸烙畫的,最初在媒體上看到一些烙畫方面的展覽作品,它的畫面深深打動了我,從此我就開始進行烙畫方面的嘗試。最初是在木片上畫,接著是在椴木板還有牛皮上畫,最后接觸到葫蘆烙畫。我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把自己的這份熱愛也投入到了美術課堂中,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了解并且接觸、延續非遺烙畫。”
課余時間,龐老師專注于葫蘆烙畫研究,葫蘆天然的曲線與烙畫的線條美感相得益彰,既是傳統工藝的載體,又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高中美術學科名師工作坊成員”“烙畫專業民間技藝培訓教師”等榮譽激勵著龐老師對這一技藝的不斷探索學習,她也把這種傳統文化帶入教學,傳授烙畫基本技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藝術修養,鼓勵學生嘗試不同風格題材,讓烙畫藝術在傳承中持續創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學生們在燙制圖案時,不僅掌握了非遺技藝,更在一筆一畫中感受“慢工出細活”的匠人精神。
市第一中學學生姜思源說:“學習烙畫技術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在老師的指導下,我逐漸掌握了烙畫技巧,每一次創作都讓我充滿成就感。這不僅鍛煉了我的動手能力,還讓我更加熱愛傳統文化,希望未來我也能在葫蘆上畫出精美的圖案,創作出更棒的作品。”
除了葫蘆烙畫,“原木片水滸人物圖卡”“椴木板森林文化烙畫”“毛氈蒙古族人物烙畫”……一件件由師生參與完成的作品都融入了烙畫技藝。龐紅麗的探索不僅豐富了校園美育內容,更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如今,越來越多像龐紅麗一樣的教育工作者不斷挖掘傳統藝術的教育價值,讓“烙畫+文化符號”等非遺技藝走進課堂,成為滋養學生心靈、弘揚傳統文化、展現北疆文化底蘊的生動載體。
▌記者:紀新杰 劉魁陽 見習記者:蘇米雅 韓茹雪 視頻制作:劉魁陽
編輯:張璐 黃雅光
編審:趙宗杰 張革
終審:劉暢 雷建軍
總監制:肇慧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