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一種具有明顯地域和人群分布特點的惡性腫瘤,通過了解其流行病學特點、致病因素、臨床表現及防治原則等知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應對鼻咽癌的挑戰。
一、地域聚集性
鼻咽癌在世界范圍內的發病率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在全球范圍內罕見,但在中國南方、東南亞及北非等地區卻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鼻咽癌13.34萬例,雖然僅占所有癌癥的0.7%,但卻有約80%的病例集中在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
我國鼻咽癌新發病例數約6.3萬例,占比接近全球的一半,并呈現出南高北低的趨勢,以華南、西南各省高發。尤其是廣東和廣西兩地,鼻咽癌年齡標準化發病率高達(10~25)/10萬,是低發地區的20~30倍。因此,鼻咽癌又被稱為“廣東癌”。
二、人群分布與易感性
鼻咽癌的發病還與人群分布和易感性密切相關。
從性別角度來看,男性發病率普遍高于女性,男女發病率之比大約為2.8:1,這可能與男性的生活習慣、工作壓力等因素有關。
在年齡分布上,鼻咽癌多見于30~60歲的人群,其中40~59歲為發病高峰。此外,鼻咽癌有家族聚集性的現象,即家族中有鼻咽癌患者,家庭成員的發病風險相對較高。
三、發病因素
鼻咽癌的發病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涉及病毒感染、遺傳、環境及生活方式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EB病毒感染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與鼻咽癌的發病密切相關,幾乎所有鼻咽癌病例中均可檢測到EBV的潛伏。
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與鼻咽癌的發病率呈正相關,尤其是在高發地區。EB病毒主要通過感染人類口腔上皮細胞和B細胞,整合到宿主細胞DNA中,激活致癌基因(如LMP1、LMP2),抑制抑癌基因(如p53),進而引發鼻咽癌。
遺傳因素
鼻咽癌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一些研究發現,鼻咽癌患者的家族成員中一級親屬患病風險增加3~10倍,表明遺傳因素在鼻咽癌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可能與鼻咽癌的基因突變有關。
環境因素
長期暴露在污染環境、吸入有害物質(如鎳、苯、甲醛等),也可能增加鼻咽癌的發病風險。特別是在一些工業發達、環境污染嚴重的地區,鼻咽癌的發病率相對較高。
不良生活習慣
大量吸煙、長期食用腌制食品(如咸魚)等不良生活習慣也被認為是鼻咽癌的發病因素之一。廣東、廣西等地的傳統飲食中,咸魚(尤其是兒童期攝入)與鼻咽癌風險顯著相關。
咸魚在腌制和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亞硝酸鹽在胃酸環境中轉化為強致癌物亞硝胺,能夠直接損傷鼻咽上皮細胞DNA并誘導基因突變。此外,某些發酵食品(如蝦醬、酸菜、臘肉等)的長期攝入也可能增加罹患鼻咽癌的風險。
其他的危險因素還包括吸煙和長期飲酒等。
四、臨床表現與診斷
鼻咽癌的早期癥狀可能并不明顯,容易漏診、誤診。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可能會出現鼻塞、涕中帶血、耳鳴、聽力下降、頭痛、面麻、復視和頸部腫物等表現。
當出現這些“預警”信號時,應及時就醫進行檢查。
診斷鼻咽癌通常需要結合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以及一系列輔助檢查,包括鼻咽鏡檢查、影像學檢查(如CT、MRI)和病理學檢查等。病理學檢查是確診鼻咽癌的金標準,通過活檢取得病理組織進行顯微鏡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五、治療與預防
與其他頭頸惡性腫瘤不同,鼻咽癌解剖位置深且臨近腦干、顳葉、視神經等重要器官,手術難度大、風險高且療效差。但鼻咽癌分化程度低,對放射線高度敏感,使得放射治療成為鼻咽癌最為根本和有效的治療手段。
在放射治療的基礎上綜合使用化療、靶向、免疫治療等方法,能夠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使鼻咽癌患者的5年總體生存率達到80%以上;尤其是早期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然而,對于晚期患者,治療效果則相對較差。
因此,鼻咽癌的及時診治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常用的篩查方法包括EB病毒抗體檢測和鼻咽鏡檢查等。對于高發區的人群,定期進行鼻咽癌篩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預防方面,雖然無法完全避免鼻咽癌的發生,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措施來降低發病風險:例如保持口腔、鼻部以及咽喉部的衛生;減少腌制食品的攝入,多食新鮮蔬果;注意多休息、避免熬夜;戒煙戒酒;鍛煉身體增強免疫力等。
說明:文字原創,圖片由AI生成。
作者: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楊振東
編輯:解陽楊 李碩然
審核:姜峰 李雅琴
關注“姜大夫答疑”
分享交流專業、有趣的健康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