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已100歲高齡的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直言特朗普的關稅戰“必敗無疑”,并預言其最多只能堅持三個月。他的觀點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作為一位在國際政壇活躍了半個多世紀的資深政治家,馬哈蒂爾的分析并非空穴來風。他的論點不僅揭示了關稅戰的內在矛盾,也道出了美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深層次問題。以下我們將從多角度分析關稅戰的邏輯、影響及其可能的結局。
關稅戰的邏輯與現實沖突
特朗普發動關稅戰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提高進口商品價格,迫使美國消費者轉向購買本國產品,從而刺激制造業回流,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然而,這一政策邏輯在全球化背景下暴露出諸多問題。首先,美國多年來的去工業化進程使得其制造業基礎嚴重削弱。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制造業就業崗位從1900多萬下降至約1150萬。這意味著,即使提高進口商品價格,美國本土也缺乏足夠的制造能力填補供給缺口。以蘋果公司為例,其產品雖然在美國設計,但生產線主要集中在中國和印度。如果將生產線搬回美國,生產成本將增加90%,直接導致價格翻倍甚至更多。這種高成本的“美國制造”不僅難以在國際市場競爭,甚至連本土消費者也難以承受。
此外,高額關稅的成本最終會轉嫁給美國消費者。數據顯示,關稅戰期間,美國消費價格指數(CPI)持續上升,部分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幅度接近30%。這一現象加劇了普通民眾的生活壓力,同時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導致裁員現象頻發。
馬哈蒂爾的預言依據何在?
馬哈蒂爾在文章中直言,特朗普的關稅戰不僅無助于美國經濟復蘇,反而會加劇其內部矛盾。他預言,在內外雙重壓力下,特朗普最多只能堅持三個月,就會被迫取消高額關稅政策。這一判斷并非毫無依據。歷史上,美國曾通過關稅政策保護本土產業,例如上世紀80年代對日本的貿易戰。然而,當時的美國仍是全球制造業的領頭羊,具備強大的生產能力。而如今,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美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已大不如前,關稅政策的保護作用大打折扣。與此同時,中國的強硬反制措施也讓美國“無牌可打”。面對美國的高額關稅,中國采取了對等反制措施,同時深化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合作,成功緩解了關稅戰的沖擊。數據顯示,盡管關稅戰對中美貿易額造成了一定影響,但中國經濟的總體韌性依然強勁。這種靈活且堅決的應對策略讓美國在博弈中處于被動。
馬哈蒂爾還指出,關稅戰的負面效應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還可能引發社會動蕩。隨著生活成本的上升,美國普通民眾的不滿情緒正在積累,而企業界和國際社會的反對聲音也在增強。這些內外壓力將迫使特朗普重新評估關稅政策的可行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關稅戰注定失敗?
關稅戰的影響不僅局限于中美兩國,還對全球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跨國企業開始調整供應鏈,將部分產能轉移至東南亞等地,以規避高額關稅的沖擊。然而,這種調整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并進一步擾亂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更為重要的是,特朗普的單邊主義政策被認為是對國際貿易規則的挑戰。世界貿易組織(WTO)多次警告,美國的關稅戰可能引發更多國家采取保護主義政策,從而削弱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全球貿易秩序將面臨嚴重危機。
結語
從馬哈蒂爾的分析到歷史經驗,再到現實數據,不難看出特朗普的關稅戰是一場注定失敗的博弈。高額關稅不僅無法實現制造業回流的目標,反而加劇了美國經濟的困境。同時,中國的堅決反擊和全球化的深遠影響,也讓美國在這場博弈中處于劣勢。馬哈蒂爾的預言或許有些夸張,但其核心邏輯卻經得起推敲。無論關稅戰的“大結局”何時到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鬧劇終將以失敗告終。對于全球經濟而言,這場關稅戰的教訓是深刻的: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任何試圖通過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來改變經濟格局的行為,最終都將以失敗告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