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鑄煉” —“黑神話:悟空”主題藝術展現場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供圖
一個動態影像與游戲的文化產品,如何在特定的美術館空間展示,讓觀眾真切地體察到“黑神何以煉成”?近日,“黑神鑄煉” ——“黑神話:悟空”主題藝術展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該展覽以游戲《黑神話:悟空》為核心,打破數字藝術的虛實壁壘,在實體空間重現游戲中的經典敘事與角色、場景、道具等內容。展品包含游戲場景原畫、角色原畫、采風照片、模型、雕像、周邊衍生品等900多件。從直面天命的恢宏意境,到人、神、妖、魔的細膩塑造,游戲制作團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皆可得見。作為改編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的游戲,這場展覽不僅限于滿足玩家情懷,還注入了更多對中國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學的思考。
展覽占據了美術館從負一層到三層的展陳空間。其中,展覽的第一層以“破頑空”與“載群生”為主題,展品以《影神圖》長卷的方式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神妖譜系,讓觀眾如同置身于古老的傳說之中。玩家不僅能夠欣賞到這些精美的藝術作品,還能夠通過展覽了解游戲背后的故事和靈感來源,進一步增強對游戲的認同感。
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認為:“這是一個非常豐沛的圖像系統,創作者從中國的《山海經》到眾多志怪小說、演義的插畫中汲取靈感,深入東方圖像寶庫的豐厚寶藏,展開璀璨無盡的視覺想象。”
在這場展覽中,還能找到《黑神話:悟空》游戲里諸多中華傳統美學在當代的極致表達。例如,“天命人”等身人偶模型,其身上的鳳翅紫金冠的冠體取自唐代翼善冠的“山”字造型,莊重威嚴;鎧甲采用唐代明光鎧的樣式,整體與明代商喜《關羽擒將圖》中關公所穿的鎧甲極為相似。鎧甲上鎖子紋、如意紋的處理手法,更是對傳統甲胄設計的一種致敬與創新。
此外,12根1∶1還原制作的金箍棒成為觀眾打卡的熱點。其中最震撼的是“天命金箍”,重達38公斤的實心棒體在玻璃柜中散發著冷冽光澤,底部的蓮花座復刻了明代鎏金工藝。
轉過《影神圖》長卷,五百個葫蘆在暗金色燈光下靜靜展出,展現出東方美學的當代魅力。如湘妃葫蘆的淚痕是用天然琥珀鑲嵌,燃葫蘆的火焰紋是琉璃燒制的漸變釉色,寶蓮玉葫蘆半透明的材質中懸浮著的微型蓮花采用的是明代緙絲工藝。“這些葫蘆不僅是道具,更是文化密碼。”中國美術學院動畫與游戲學院副院長、策展人宣學君介紹,乾坤彩葫蘆的八卦紋源自山西晉城青蓮寺的宋代斗拱,而鎏金獸首則參考了云岡石窟的護法金剛。“展覽的許多模型是第一次制作,在質量和還原度上達到了很高水準。整個展覽的大部分手稿、模型也是第一次在公眾面前亮相。”宣學君說。
在位于二層的“明邪正”和“開塵鎖”單元,是游戲6個章節的核心敘事,通過黃風嶺與小西天等游戲場景的復刻,將神話想象與技術革新以虛實融合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展現游戲創作的臺前幕后與文化溯源。在黃沙漫卷的場景中,觀眾能夠體會到視覺與情感的交融——高高的崖壁下,無頭身半披粗布破衫,手彈弦琴,在隱隱回蕩的說書樂中。高達2.8米的靈吉菩薩頭像十分生動逼真。據悉,這是策展團隊在兩三個月里趕制出來的,絲絲可見的頭發是一根根植上去的。
在“開塵鎖”單元,一塊巨型的大屏,可在正前方現場操作游戲,大屏四周環繞著一塊塊按陜西藍田水陸庵實景1∶1復刻3D打印的懸塑,每塊都有一米多高,它們對應的是大屏上的游戲場景——當天命人在壓迫感十足的環境中奔跑騰躍時,轉身就可以細看咫尺之內真實的懸塑細節,有一種人進入畫中的感覺。
而在“踏云光”與“會元龍”單元,觀眾能夠見證經典文本在當代的轉譯。展覽通過游戲內的改編闡釋了《西游記》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以現代語言與形式進行傳達。這里不僅是游戲的再現,更是對經典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例如,在展覽現場可以看到畫家關良和戴敦筆下的孫悟空形象,《清彩繪全本西游記》《榮寶齋畫譜》中的孫悟空形象,以及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記》、小人書《齊天大圣》和諸多外文版的《西游記》。
在展覽的地下一層,安排了一處“悟道場”,在這里觀眾可以放下手柄,傾聽內心的聲音,思考自己對游戲與現實的理解。打坐是這個游戲里的獨特存在,多達10多處。因此,在展覽中也專門設置了多個可以打坐的蒲團。當觀眾入座,面前屏幕中的場景不斷變換,轉換為游戲里的空山深林、蟬鳴葉語,進入禪定的“修煉”。“玩家自己真正坐上蒲團,感受和意境就升級了,可以置身游戲的這片天地之中,這也是虛擬與現實的一個結合。”宣學君說。
游戲《黑神話:悟空》重構了西游神話,讓不同背景的觀眾都能領略東方美學的當代魅力。當傳統筆觸幻化為游戲場景的動態留白時,一場跨越千年的美學對話正在展開。
據悉,為了讓游戲《黑神話:悟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創作團隊走遍全國,實地掃描許多古建古跡,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黑神話:悟空》的藝術總監楊奇回憶道,他們掃描重慶大足石刻時,建模一度達到“10億面+”。這一技術實踐背后是對傳統藝術本體的深刻理解與敬畏。
游戲《黑神話:悟空》的橫空出現,與中國美術學院的動畫教育密不可分。作為中國動畫學派的搖籃,中國美院早在20世紀便奠定了“詩性動畫”的傳統——從《大鬧天宮》的裝飾性線條到《山水情》的水墨意境,皆與中國美術學院的教學探索密切相關。早在數字藝術尚未興起的年代,中國美術學院就已前瞻性地設置了涵蓋傳統繪畫、數字技術等跨學科課程體系,這種超前布局為培養復合型藝術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20年前,時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的許江就提出“將文人畫寫意精神注入數字媒體教學”“讓丹青和梨園在動畫中相會”,動畫系的課程設置以此為出發點,突破了“技術工具論”的局限,強調“動畫即綜合藝術”。《黑神話:悟空》藝術展的生動呈現,印證了20年前播下的藝術種子已然開花結果。
2025年4月27日《中國文化報》
第2版刊發特別報道
《“黑神話:悟空”: 以無盡的視覺想象構筑豐沛的圖像系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