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由西漢的文學家——司馬遷編寫,乃是中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囊括黃帝時代,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總共3000多年的史事,全卷共計526500余字,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梁啟超也認為,《史記》實為中國通史之創(chuàng)始者
柳宗元總結的更加全面,他認為:“《史記》文章寫得樸素凝煉、簡潔利落,無枝蔓之疾;渾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詞造句,煞費苦心,減一字不能”,可惜《史記》原稿,早已消失不見,無法一睹其容,按理來說,如此著名的典籍,古代書法家們,應該是爭相抄寫,手抄本定然很多。
然而,觀察傳至今日的典籍,幾乎看不到《史記》身影,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跟《史記》內(nèi)容太多,有一定關系,因篇幅龐大,書寫全程,很難保證筆勢精到,字跡沉著,幸好武則天時期,因她癡迷經(jīng)書,選拔一批高手,入宮培訓,強化控筆水平,創(chuàng)造“寫經(jīng)體”,抄寫典籍和經(jīng)書。
武則天時期的“寫經(jīng)體”,大多存于敦煌藏經(jīng)洞,直到1900年,才被發(fā)掘而出,同時在洞內(nèi)找出些許的《史記》殘紙,甘肅的氣候干燥,紙張長期埋藏黃沙,卷內(nèi)字跡保存完好,墨色生動,點畫清晰,不夸張的說,歷時千年,字字如新,據(jù)專家推測,此乃“宮廷抄經(jīng)生”所寫
點畫綽約起伏、靈動多變,相比常見楷書的端莊,以及初唐的“尚法”風格,這種“寫經(jīng)體”小楷,更顯靈動曼妙,姿態(tài)活潑而生動,沒有一味的恪守平整、勻和的勢態(tài),藝術氣息更加濃厚,可以有效預防僵化、單調(diào)之病。
宋代的“狂人”米芾對于唐楷,頗有微詞,《海岳明言》中寫道:“ 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它之所以批判唐楷,主要因其勢態(tài)驚艷,姿態(tài)不夠靈動,“寫經(jīng)體”完美解決這一問題,既能恪守“楷法”,還蘊含生動氣和活潑感,比“歐楷”“柳字”更耐看,更值得學習。
無愧于啟功稱贊“寫經(jīng)體”,說道:“唐人楷書高手寫本,莫不結體精嚴,點畫飛動,有血有肉,轉側照人。校以著名唐碑虞、歐、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諸名家,并無遜色,所不及者官耳”,這幅《史記》充分展現(xiàn)“寫經(jīng)體”的美感,不僅具備歷史價值,也是極為珍貴的書法字帖。
您對《史記》手稿有何見解,歡迎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