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車市的“開門紅”已是事實。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5Q1,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同比增長14.5%、11.2%,達到756.1萬輛和747萬輛。
其中,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首次突破51.1%,這意味著每賣出兩輛車就有一輛是新能源車,由此可以大致判定中國汽車產業進入全面電動化轉型的關鍵階段。
落在微觀層面,比亞迪必然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領頭踐行者。
據公司不日前發布的最新季報,25Q1比亞迪首創季度銷售破百萬輛的記錄,一季度銷量增長60%至100.08萬輛;其中,乘用車和皮卡海外市場銷量翻倍增至超20萬輛。
得益于全球銷量持續飆升,同期公司營收達1703.60億元,增速為36.35%;更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對應歸母凈利潤增速高達100.38%,顯著跑贏營收增速。
這意味著,正如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所強調的,汽車產業應從“規模增長”向“規模與效益并重”轉型,而比亞迪是這一產業大趨勢的典型縮影。
日賺“億金”!比亞迪上演速度與利潤的狂飆
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比亞迪用一份凈利潤翻倍、銷量登頂的成績單,再次驗證了技術驅動與全球化布局的乘數效應。
2025年一季度,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1703.6億元,同比增長36.35%;歸母凈利潤91.55億元,相當于日賺“億金”,同比大增100.38%,這一增速遠超公司去年的成績,也遠超同期國內大多同行,同等規模中,只有稍微次之的吉利能與之相比。
數據顯示,同期吉利汽車將預計以70萬輛的銷量(增速為48%),對應凈利潤52-58億元,增速為220%-270%。
而從規模層面,繼2024年比亞迪首次以427萬輛的年銷量終結了上汽集團連續18年高居國內銷冠的紀錄,成為國產自主車品牌新一任領頭羊后,今年一季度比亞迪銷量再超上汽集團(94.5萬輛),守住了冠軍之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以險勝的銷量之姿,在凈利潤層面拉開了巨大懸殊。該季度其凈利潤規模是上汽集團的3倍。同期,上汽凈利潤預計增長10%-18%達30億-32億元。
核心原因在于比亞迪耗時多年整合的強大垂直產業鏈與規模效應正在持續加速釋放,從而驅動公司成本控制和運營效率提高的能力顯著優化,期間其毛利率雖然較去年同期減少了3.09個百分點,但凈利率同比大幅提升了45.17%,達5.54%。
期間,公司在優化內部管理、降低運營成本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總計為91.79億元,三費占營收比為5.39%,同比下降了24.42%,整體費用控制方面表現的很出色。
“技術下沉+品牌上攻”見成效,繼續力壓特斯拉!
值得強調的是,不只是在國內市場成功晉級為首屈一指的國產自主車勢力,放眼全球市場,比亞迪的營收規模在2024年就已經超越了特斯拉,分別為7771億人民幣、976.90美元(約7119人民幣)。來到今年一季度,比亞迪營收規模繼續領先。
同樣領先的還有其純電車型的銷售數據,一季度其純電車型以41.64萬輛的成績超越特斯拉的33.67萬輛,連續兩個季度蟬聯全球純電銷冠。
尤為突出的是海外市場,一季度比亞迪出口20.61萬輛,同比增長110.5%,占總銷量的20.59%。在歐洲市場,比亞迪在英國、西班牙、葡萄牙三國銷量同比激增551%、734%、207%,與之鮮明對比的是,特斯拉同期對應銷量下滑8%、76%、29%。最終報告期內比亞迪總銷量同比增長了38.74%,而特斯拉則同比下降了13%。
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的數據,特斯拉在歐盟市場的新車注冊量同比下降了45%,從去年同期的約6.6萬輛降至約3.6萬輛,市場占有率為1.3%;在歐洲的主要市場如德國、丹麥和瑞典,特斯拉的銷量跌幅均超過50%,銷量全線暴跌。
亮眼成績的邏輯,是比亞迪的“技術-成本-市場”正循環正在加速。在過去14年中,比亞迪有13年的研發投入超過當年凈利潤,目前仍在延續這一慣例。今年一季度,比亞迪研發費用達142.23億元,超同期凈利潤,至今其累計研發投入突破1900億元。
且高研發投入也為公司帶來了切實的技術創新實力,包括如刀片電池、DM混動技術、易四方技術、云輦智能車身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支撐了比亞迪在這場能源變革中一路爆發。進入2025年后,比亞迪又進一步陸續推出“天神之眼”駕駛輔助系統、車載無人機系統“靈鳶”、超級e平臺等顛覆性技術,進一步拓寬了技術護城河。
除了技術優勢,比亞迪還具備垂直整合的全產業鏈優勢。一臺車75%的零部件可以自研,這使得其生產成本比歐洲車企在歐生產成本低25%左右。同時規模化效應也讓比亞迪擁有產品定價的主動權,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今年2月,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宣布,比亞迪正式邁入全民智駕時代,全系車型將全面搭載其自主研發的“天神之眼”高階智能駕駛系統。
對比特斯拉依賴單一純電路線且車型迭代較慢,而國內新勢力則受制于供應鏈外購與研發投入規模,比亞迪正在通過“技術下沉”與“品牌上攻”的雙向策略,構建了難以復制的競爭壁壘。
基于這些優勢,公司管理層對接下的發展信心十足。據此前比亞迪高管透露,2025年比亞迪全年銷量目標為550萬輛,其中海外市場將成為重要增量市場,海外銷量目標為80萬輛。
同時基于比亞迪在技術創新、產品布局等多方面的突出優勢,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Research也十分看好比亞迪的發展前景,預測其在2025年將以15.7%的市場份額穩坐全球純電動汽車銷冠寶座。
譬如,東吳證券在最新發布的財報中給予了比亞迪買入評級:25年公司全面普及智駕車型,該行預計公司單車成本增加4千元左右,但出口+高端化占比有望升至25%+,疊加規模效應帶動單車折舊下降,預計單車利潤維持9千元+。
從核心庫存指標來看,這些預測并不是無的放矢。財報顯示,比亞迪一季度末存貨達到1543.74億元,較年初增加33.04%,主要是“市場訂單增加備貨增加”所致。
當行業還在爭論"電動化"與"智能化"誰主沉浮時,比亞迪已用"技術全棧自研+全球生態布局"給出答案。當然,對于任何企業,在高增長的光環下,如何平衡規模擴張與風險控制,將是其下一階段的必修課。
全球汽車進入"比亞迪時間"!關稅戰是危機也是跳板
比亞迪全力向全球純電動汽車市場登頂的努力,是我國汽車產業加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2023年中國以522.1萬輛汽車出口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后,2024年憑借586萬輛的成績蟬聯首位,繼續遠超同比下滑4.6%的日本汽車出口量,中國汽車出口的優勢持續放大。
不過車型方面,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呈現“油車強,電車弱”的特點,燃油車仍是出口主力,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占比21.9%。
這意味著在中國汽車出海3.0階段,國產電動智能汽車的出海又龐大的加速發力空間。中汽協專家指出,自主品牌需加快智能駕駛、海外本土化布局,將短期增長轉化為長期競爭力。
"我們不是在造車,而是在重新定義移動出行的未來。"以這種格局視野出發,或許國產“比亞迪們”才真正站上全球汽車品牌界的頂峰。
眼下,為了重新解構全球汽車產業鏈中的中國角色,中國車企正加快資本與技術輸出。
出海模式方面,考慮到潛在的貿易壁壘影響,中國車企正加快推進海外建廠,由直接商品出口模式向資本、技術輸出模式轉變。
2024年比亞迪泰國工廠、廣汽泰國工廠、奇瑞西班牙合資工廠建成投產,吉利與雷諾合資公司打造的新車在韓國上市銷售。
來到2025年比亞迪進一步在匈牙利建廠,蔚來在柏林設研發中心,通過本地化生產規避貿易壁壘。雖然歐盟計劃加大投入以強化本土電池供應鏈,但面臨產能擴張緩慢、進口電池成本優勢明顯等挑戰。中國車企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領域的技術突破,正推動全球汽車產業向"中國標準"靠攏。
至于目前喧囂塵上的“關稅戰”,短期來看或許不可避免的對國產汽車出口造成干擾。但是拉長時間來看,關稅拉起的溢價,或許會是催化中國電動+智能汽車實現品牌全球高端化的一個良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