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的亞洲之行引發軒然大波。
這位掌管著全球最大經濟體財政大權的官員,在會晤亞洲開發銀行(ADB)行長神田真人時,竟直接要求亞行停止向中國提供貸款。
消息一出,國際輿論嘩然——美國這是要撕破臉,把多邊金融機構變成打壓中國的工具?
美國的"金融綁架"
事情的起因,要從美國的財政爛攤子說起。
截至2025年初,美國國債規模已然突破36.1萬億美元,這一數額意味著每個美國人背負著10.7萬美元的債務。
更要命的是,每年僅支付國債利息就超過1萬億美元,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美國全年的國防預算。
為了維持"借新還舊"的游戲,美國財政部每天要發售超過200億美元的新債,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龐氏騙局。
貝森特此次施壓亞行,背后藏著一個司馬昭之心:他想迫使中國增持美債,為美國的財政黑洞買單。
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中國在2025年2月增持了235億美元美債,總持倉量回升至7843億美元。
但這并非中國妥協,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金融陽謀"。
中國將47%的美債持倉集中在3年內到期,形成了隨時可以拋售的"短期炸彈"。
這種操作既規避了長期利率風險,又讓美國投鼠忌器。
更諷刺的是,美國一邊要求中國增持美債,一邊對華發動關稅戰。
2025年4月,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稅率最高達145%,創歷史新高。
這種"又打又拉"的策略,暴露了美國的黔驢技窮:既想通過關稅削弱中國制造業,又想通過金融施壓讓中國輸血。
但中國可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外匯儲備仍高達3.2萬億美元,黃金儲備連續五個月增持至2292噸,這些都是應對金融戰的"硬通貨"。
亞行的"兩難抉擇"
亞行作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多邊開發銀行,原本肩負著減貧和可持續發展的使命。
根據亞行《中國國別伙伴戰略(2021-2025)》,其承諾向中國提供70-75億美元主權貸款,重點支持綠色轉型和鄉村振興。
就在美國施壓的同時,亞行仍在推進多個對華項目:
2025年2月,江西獲批亞行貸款的長江經濟帶生態項目正式啟動,涵蓋污水治理、垃圾填埋場封場等8個子項;
4月23日,亞行又與河南天倫簽署1.25億美元貸款協議,用于老舊燃氣管網升級。
但美國的干預正在撕裂亞行的中立性。
作為亞行最大股東(持股15.57%),美國要求亞行推動中國"從貸款畢業",并強調"基于最佳價值"的采購規則。
這種要求看似冠冕堂皇,實則是想通過規則重構削弱中國競爭力。
例如,亞行在2024年批準的湖南南洞庭湖修復項目中,中國企業憑借技術和成本優勢中標,但美國卻以"環境標準"為由橫加指責。
而亞行的決策機制更讓其左右為難。美日合計擁有25.49%的投票權,遠超中國的5.43%,這意味著美國可以輕易否決任何不符合其利益的項目。
但亞行若真的停止對華貸款,將付出慘重代價:中國作為亞行第二大借款國,每年貢獻約15%的利息收入,一旦斷貸,亞行的資金池將縮水,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項目也會受影響。
更嚴重的是,這將破壞亞行的公信力——2009年亞行因涉中印領土爭議貸款引發中國強烈抗議,如今若再次淪為地緣政治工具,亞行可能喪失發展中國家的信任。
中國的"雙線破局"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中國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策略。
一方面,中國繼續在亞行框架內維護合作,通過技術援助和知識共享增強話語權。
例如,亞行在2024年批準的山東棲霞農村生態保護項目中,中國企業不僅承擔工程建設,還向當地提供了污水治理的全套技術方案。
這種"授人以漁"的方式,讓亞行成員國看到中國方案的實際效果。
另一方面,中國通過亞投行(AIIB)等替代機制構建"發展型多邊主義"。
截至2024年6月,亞投行已批準270個項目,累計融資超526億美元,其中60%與氣候變化相關。
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亞投行年會上,金立群行長明確表示:"我們不搞政治化,只做實實在在的發展項目。"
這種務實態度吸引了109個國家加入亞投行,包括英國、德國等美國盟友。
更關鍵的是,亞投行采用"非政治化"的決策機制,每個成員國不論出資多少都有平等話語權,這與亞行的"加權投票制"形成鮮明對比。
在金融反制方面,中國正加速"去美元化"進程。除了增持黃金,中國還大力推廣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
截至2025年2月,CIPS已連接119個國家和地區的1478家間接參與者,覆蓋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
在巴西、阿根廷等"一帶一路"國家,越來越多的大宗商品交易開始使用人民幣結算。
例如,深圳前海聯合交易中心的大豆現貨交易和上海油氣交易中心的LNG天然氣交易,均已實現人民幣計價。
這種"去美元化"趨勢,正在動搖美國金融霸權的根基。
全球治理的"范式戰爭"
美國在亞行的施壓,本質是兩種國際秩序觀的碰撞。
美國試圖通過"競爭性多邊主義"維持霸權,其核心邏輯是:對己有利時強調規則,不利時則破壞規則。
例如,美國在WTO敗訴后拒不執行裁決,卻要求其他國家遵守"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在亞行推動"最佳價值采購",實則是為美國企業爭奪市場份額。
中國則以"發展型多邊主義"破局。
亞投行在科特迪瓦的農村公路項目,讓當地農民的咖啡、腰果等農產品能夠銷往全球;
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向印度提供的太陽能項目貸款,幫助其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這種"發展導向"的合作模式,贏得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正如亞投行首席經濟學家白樂夫所言:"我們不搞地緣政治,只做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項目。"
這場博弈的終極戰場,在于規則制定權的爭奪,美國試圖通過亞行、WTO等機構重構規則,而中國則通過亞投行、RCEP等平臺輸出新規則。
例如,亞投行要求所有新項目必須符合《巴黎協定》目標,這種"綠色標準"正在成為全球基建的新標桿。
相比之下,美國在亞行推動的"最佳價值采購",因過度強調商業利益而遭到發展中國家抵制。
結語
當貝森特在亞行總部頤指氣使時,他或許沒有意識到,美國正在親手埋葬自己建立的國際秩序。
36萬億美元的國債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切斷美元霸權的根基;
而中國通過制度創新和金融反制,正在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體系。
當美國還在執著于"零和游戲"時,中國已在"發展正義"的旗幟下團結了越來越多的伙伴。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最終的贏家將是那些能讓全球共享發展紅利的國家。
參考信源已加入文中,通過官方公布信息撰寫,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