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維和行動自1948年啟動以來,一直是全球維護和平與安全的重要工具。那一年,第一支維和部隊被派往中東,負責監督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停火協議。從那時起,維和任務逐漸擴展到世界各地,職責包括監督停火、保護平民、協助政治進程和支持人道主義救援。
根據聯合國和平行動部的數據,截至2021年2月,全球有13個維和任務區,部署了大約9000名維和人員,其中7個任務區位于非洲,占維和預算的近三分之二。自1960年以來,非洲已接連開展了30多項維和行動,涉及超過5萬名維和人員,覆蓋了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南蘇丹、馬里等國家。
非洲維和的艱難處境
在非洲執行維和任務,從來不是件輕松的事。安全威脅首當其沖,武裝集團的襲擊讓維和人員時刻處于危險之中。比如在剛果(金)東部,叛亂分子經常藏身叢林,伺機襲擊維和車隊,局勢復雜得讓人頭疼。
在馬里,恐怖組織的活動更是讓維和人員如履薄冰,生命安全隨時可能受到威脅。除了安全問題,基礎設施的匱乏也讓任務難上加難。很多地方的道路因為戰亂或自然災害變得坑坑洼洼,橋梁坍塌,運輸物資只能硬著頭皮穿過泥濘或沙漠地帶。
以南蘇丹為例,雨季一來,道路就成了沼澤,重型車輛動不動就陷進去,救援行動常常被拖延。還有文化和語言的差異,維和部隊和當地社區溝通起來障礙重重。有些當地人對外國部隊心存疑慮,甚至會發生暴力沖突。在馬里,就有維和部隊因為不了解部落傳統而被抵制,行動受阻。
這些挑戰讓非洲的維和任務成了塊硬骨頭,很多國家的維和部隊在這兒吃了不少苦頭。安全威脅、基礎設施不足、文化隔閡,三座大山壓下來,不是誰都能扛得住。
中國維和部隊的崛起
中國從1989年開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最早是在納米比亞任務中派出了少量軍事觀察員。那時候,參與度還不高,主要是摸索階段。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角色開始變重,派出的兵力逐漸增加。
2000年,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維和事務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真正的大手筆出現在2015年,中國向南蘇丹派出了首個完整步兵營,這標志著中國維和承諾邁上了新臺階。
根據統計,截至2021年2月,中國有2464名維和人員在全球任務區執行任務,數量排在全球第九,遠超其他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像英國、法國、俄羅斯和美國。中國的維和力量主要集中在剛果(金)、南蘇丹、達爾富爾和馬里這些關鍵任務區。
中國維和部隊有個特別出名的特點,就是工程能力強。在南蘇丹,他們修了幾百公里的簡易道路,硬是把砂石鋪平,讓物資運輸不至于斷了線。遇到洪水沖毀的橋梁,他們也能快速搭起臨時橋,比如在朱巴附近,一座被叛軍炸毀的橋,三天就被中國工程兵用鋼架重建,恢復了通行。
這種能力不光保障了維和任務,還幫當地經濟緩了口氣。在剛果(金),他們修了一條關鍵公路,當地市場又熱鬧起來,居民能把農產品運出去賣了。
除了工程能力,中國維和人員還很注重跟當地人打交道。他們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通過文化交流拉近距離。在馬里,他們搞過簡易漢語課堂,教孩子們寫“和平”兩個字,村民圍著看,氣氛挺融洽。這種做法讓中國維和部隊在當地贏得了不少信任,襲擊的風險也相對降低。
運輸油罐車的特殊挑戰
在非洲運輸油罐車,絕對是個高風險活兒。油罐車裝的石油是戰略物資,武裝集團盯著這塊肥肉,隨時可能下手搶奪。在南蘇丹,叛亂分子經常埋伏在路邊,伺機襲擊車隊。
聯合國對維和部隊的武器使用有嚴格限制,只能帶輕型武器自衛,遇到大規模攻擊基本沒法硬拼。更別提非洲的路況了,泥濘、坑洼、沙塵暴,哪樣都能讓運輸卡住。南蘇丹雨季一來,道路就成沼澤,重型油罐車動彈不得,任務難度直線上升。
其他國家的維和部隊在這種環境下,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安全威脅是頭號難題,武裝襲擊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可維和部隊的火力又不夠強,難以應對大規模沖突。其次,很多國家的部隊沒那么強的工程能力,碰上爛路或壞橋,只能干瞪眼。
比如在馬里,有些維和部隊遇到沙塵暴堵路,任務就被拖延了。還有文化問題,部分西方國家的維和人員不熟悉當地風俗,容易引發誤解甚至沖突。在剛果(金),有些部隊因為忽視部落傳統,被當地人抵制,行動沒法順利推進。
中國維和部隊為何敢接這活兒?
中國維和部隊敢在非洲運輸油罐車,不是憑空來的膽量,而是有一套實打實的能力和動機支撐。以南蘇丹為例,中國國家石油公司在那兒是最大的外國投資者,油田和運輸線路的安全直接關系到中國的經濟利益。
2015年,中國派了700人的步兵營到南蘇丹,專門負責保護油田和運輸線路。一次任務中,油罐車隊在荒漠公路上行駛,遠處揚起塵土,疑似武裝分子靠近。中國維和人員立刻擺出防御陣型,用輕武器警戒,同時派談判小組帶上水和食物,去附近村莊跟部落長老溝通,最后化解了危機,車隊平安到達。
工程能力是中國的殺手锏。在南蘇丹,他們修了幾百公里簡易路,鋪砂石、平地面,保證油罐車能走得通。遇到壞橋,他們也能迅速修好,像朱巴附近那座被炸毀的橋,三天就搞定。這種硬實力讓運輸任務有了底氣。
中國維和人員還很懂得跟當地人處關系。他們通過發物資、搞活動,拉近跟居民的距離。在剛果(金),他們修過村里的水井,村民自發搞歡迎儀式表示感謝。在馬里,他們給學校捐課桌,孩子們用漢語寫“謝謝”,當地媒體還報道了。這種文化敏感性讓中國部隊在當地有了口碑,襲擊風險自然就小了。
背后還有戰略利益和政治支持的推動。非洲是中國的重要資源地,石油、礦產投資不少,維和行動順帶保護了這些資產,也加強了中非關系。在南蘇丹,維和任務直接保障了中國石油公司的油田運營,還贏得了當地政府的信任。
中國政府高層也下了決心,2015年中國承諾組建8000人維和待命部隊,這目標已經實現,給部隊執行高風險任務提供了堅實后盾。
中國的不干涉內政政策也在非洲很吃香。不少非洲國家對外部干預敏感,中國維和部隊保持中立、尊重主權,容易被當地政府和民眾接受。在南蘇丹,他們跟當地政府合作制定安全計劃,評價挺高。
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維和部隊在非洲確實面臨更多掣肘。安全威脅是硬傷,武裝襲擊可能帶來傷亡,可聯合國限制火力,他們沒法硬碰硬。工程能力也跟不上,修路搭橋不是強項,碰上惡劣路況就頭疼。
中國維和部隊的貢獻不只在非洲,全球多個任務區都有他們的身影。在海地,從2004年起,中國警察參與聯合國穩定團,幫當地培訓警力,維護秩序。在黎巴嫩,他們加入聯合國臨時部隊,在邊境巡邏,保障穩定。甚至在蒙特塞拉特島,1995年火山噴發后,中國警察也參與了救援和培訓任務。這些行動展現了中國維和的多面性和適應力。
在南蘇丹,他們的直升機分隊還穿過戰火,給偏遠地區送醫療物資;工程分隊鋪了20公里公路,讓當地人能把農產品運到市場。這些努力不光穩定了局勢,還為戰后重建打了基礎。
中國的維和行動對國際關系影響不小。
首先,軟實力上去了,通過實際援助,中國在東道國那兒攢了不少好感。在馬里,捐課桌的事被當地媒體大肆報道,形象加分不少。其次,促進了中外合作,像在南蘇丹的警務培訓,增進了雙方信任。最后,中國的技術支持,比如在馬里部署無人機巡邏,提升了維和效率,也給聯合國維和改革添了把力。
當然,維和也不是沒風險。2016年,南蘇丹和馬里的中國維和人員就遭遇過襲擊,還有傷亡。但中國沒退縮,反而加強了培訓和裝備,比如在馬里加了防彈裝甲車,提升安全性。少數不當行為也鬧過風波,比如個別人員被指違反紀律,但聯合國查過后加強了規范,這些小瑕疵沒掩蓋整體貢獻。
未來,中國還打算繼續加碼維和。8000人維和待命部隊已經就位,表明中國準備在全球安全事務中挑更重的擔子。隨著沖突形勢變復雜,像網絡威脅、氣候危機這些新問題冒出來,中國的技術優勢可能會更突出。比如,他們在維和中引入了衛星通信系統,幫偏遠地區協調指揮。以后可能還會通過中非合作論壇,跟其他國家聯手應對新挑戰。
中國維和部隊敢在非洲運輸油罐車,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工程能力、文化敏感性、戰略利益和政治支持的綜合實力。他們修路搭橋,保證運輸通暢;跟當地人打好關系,降低風險;有國家利益和高層支持做后盾,底氣十足。
相比之下,其他國家在安全、工程和文化適應上短板明顯,很難接下這塊燙手山芋。中國的表現,不光維護了地區和平,還在全球舞臺上刷了存在感,實打實地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這份努力,既有人道主義的情懷,也有大國崛起的影子,為國際和平事業加了把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