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車展,還沒有聽到那句“Are You OK”?雷軍的缺席,到此宣告中國智電汽車完成了一場“成年禮”。
從引爆流量到被流量反噬,大約只有一年時間。“人設泡沫”的極速膨脹與消散,就像股市K線圖的紅柱子綠柱子,不在泡沫中瘋狂,就在泡沫中崩潰。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狂飆突進”到“理性回歸”的轉折。
相應的,工信部監管收緊、中國車企集體冷靜、合資品牌重整旗鼓,共同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如果把過去5年新能源車爆炸式增長看做青春期,從2025年上海車展開始,汽車圈經歷了一場頗具意味的沉默又神圣的禮儀,沐浴、齋戒、加冠,它終于可以長大了。
1,從“人設泡沫”到“人設依賴綜合征”
互聯網思想家凱文·凱利在《失控》中寫道:“去中心化的系統不是混亂的代名詞,而是通過自組織實現更高層次的秩序。”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青春期(2020-2025),恰如一場“失控”的狂歡:新勢力憑借創始人IP、參數內卷和資本杠桿野蠻生長。今天,當監管收緊、人設泡沫褪去,這場“成年禮”正以另一種方式詮釋《失控》的真諦,從無序擴張轉向協同控制,從流量崇拜回歸價值交付。
一年前的北京車展,小米造車風起云涌。雷軍所到之處,如蝗蟲掃過莊稼地,寸草不生。周鴻祎先生沒辦法,一襲紅衣爬上一臺重型裝甲越野車,坊間封神曰“紅衣教主”。一年后的上海車展,雷軍遲遲沒到場,周教主的臉上寫滿了無奈和孤獨。
流量明星的缺席是2025上海車展最意味深長的注腳。曾幾何時,創始人IP是新勢力撬動市場的核武器:馬斯克“X媒體治國”、李想玩“微博造車”、雷軍炫耀“保時米”和他“謙卑的日常”,他們成功的把個人魅力轉化為品牌流量。
更往前追溯一下,蘋果喬布斯2011年離去時就封神了。人們習慣于把蘋果i系列產品矩陣,稱為“水果教”。喬布斯最后時刻發布會演講,人們如同聆聽神父布道,就像幼兒園小班兒的娃娃一樣虔誠。他們需要放下一切懷疑。
今天,就像啤酒杯里的泡沫溢出了酒杯人們卻喝不到酒一樣,當小米SU7(參數丨圖片)陷入信任危機,雷軍的隱身揭示了汽車行業對“人設依賴綜合征”的反思。的確,過度綁定創始人,既是捷徑,亦是陷阱。
當然,沒有監管重拳下的“祛魅”,這一切不會發生。工信部對智駕宣傳的口徑變化,決定了汽車圈口活兒花樣的調整。車展前夕,“自動駕駛”“零接管”等詞匯被明令禁用,“智能輔助駕駛”成為唯一合規術語。
車企連夜修改PPT、調整話術,甚至華為乾崑ADS 4.0的發布會也不得不強調“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的邊界。正如一位智駕大拿所言:“行業需要從炫技回歸安全,這才是真正的技術平權。”
真出問題的不是技術,是技術背后的人。安全,就像人要吃飯一樣,這是汽車業的基本常識。對“加速主義”的無限崇拜,早把常識扔到茅坑了。其始作俑者,難道不是從當年特斯拉“剎車失靈”事件就開始了嗎?那時候監管干啥去了?
某種意義上說,雷總的運氣可能太差了。既然當初“剎車失靈”無所謂,200公里時速或彈射起步,再飆到350公里時速和大師模式,順理成章呀?但天公不作美。
這次上海車展,小米展臺免費發放閃電黃棒球帽,米粉們可以用129元的小便宜互相安慰一下,似乎效果也不錯。但為什么不能同步配發一本《小米加速主義安全使用手冊》呢?強大的硬件性能,難道不能疊加一些用戶教育方案嗎?是不是應該全國同步搞一搞“小米大師訓練營”,教一教米粉們如何有效駕駛小米SU7呢?
在中國,搞偶像崇拜從來不會長久,回到產品本位、褪去創始人光環,是早晚的事情。
昨天,汽車是人類工業文明皇冠上的珠寶,明天,汽車是人類智能工業文明冠禮上的神器。《老子》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請用技術可靠性而不是創始人語錄說服消費者吧,請讓產品自己老老實實說話吧。
凱文·凱利在《失控》中講過一個“蜂群理論”:蜂后無需指揮工蜂,每個個體通過簡單規則自組織成高效系統。當汽車行業從“個人英雄主義”轉向“系統能力競爭”,這將是去中心化思維的勝利——沒有永恒的“教主”,只有持續進化的生態。
2,玩流量和被流量玩,兩種境界兩個世界
14年前,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機1發布會上,雷軍介紹完小米手機的配置和性能后,為讓大家更直觀感受手機的質量,拿起一部小米手機,從約1米高的地方自由落體摔向地面。
手機落地后,電池蓋脫落,電池和后蓋分離,但手機機身無明顯損壞,重新裝上電池和后蓋后,手機仍能正常開機使用。這一行為在當時引起了轟動,讓消費者對小米手機的質量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小米手機創造的“五星級白菜價”高性價比賣點,重塑了中國手機品牌的形象。你必須承認,雷軍和小米品牌對推動中國電子產品的跨時代進化,是有巨大貢獻的。
同樣在今天,小米汽車需要在2025上海車展之后,重塑自己的汽車品質形象。我們必須相信,以雷總的能量和實力,他完全能夠度過這個關口,繼續率領小米汽車走向輝煌。
不過有一個前提:摒棄流量決定銷量的偽概念。
其實,老江湖們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影響銷量的真實因素,有市場需求、競爭格局、產品力、渠道力,這些能力只能慢慢培養。可以刷出來的流量,那是假的,來的快,去的更快。
2025上海車展,中國自主品牌正從野蠻生長開始戰術進化,告別“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亞迪仰望U8加長版、極氪9X、猛士817、捷途縱橫、長城V8 4.0T發動機等,繼續上演高端爆棚;蔚來樂道L90、小鵬MONA、奇瑞星途系列,則以更普惠的智駕方案打入主流市場。這種“上下通吃”的布局,既是有對利潤的野心,也堅持著科技平權的承諾。
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產品邏輯,正從“堆料競賽”轉向“精準適配”轉型。“方盒子”熱潮以硬派設計+插混技術重塑戶外場景,iCar V23等代步電車的精致化和可玩性,讓10萬元中低端市場價值飆升;理想MEGA HOME版、騰勢D9、GL8“全家桶”等MPV車型,讓“移動的家”越來越有想象力。
合資品牌快速完成“大象轉身”,從“傲慢”到“聽勸”,本土化2.0時代已然到來。
奔馳長軸距CLA通過兩檔變速箱降低電耗,將保時捷Taycan的技術下放至親民價位;上汽通用“逍遙”架構支持純電、增程、插混多動力形式,以模塊化平臺應對中國市場碎片化需求;大眾ID.ERA概念車首次采用增程混動,似乎告別了“歐洲優先”思維。
最關鍵的是,合資品牌首次構建了供應鏈的“中國朋友圈”,展現出“在中國、為全球”的開放姿態。廣汽豐田鉑智3X的供應鏈中,中國供應商占比達65%;東風本田S7搭載寧德時代定制電池;奧迪全系新車都與華為ADS系統深度捆綁……這種“以中國反哺全球”的模式,正在改寫跨國車企的全球化邏輯。
顯然,中國智電汽車的進化仍會遵循“有效加速主義”。加速的過程少不了“流量泡沫”,但是玩流量和被流量玩,是兩種境界,更是兩個世界。
汽車終歸是汽車,不是手機,更不是一杯奶茶。每一部車上,不論是搭載了純機械“雙托森”的普拉多,還是四輪獨立電機全電驅動“紅旗越野”,或是五菱MINI的“毛毛車”,他們都不能“失控”。
汽車上裝著是鮮活的生命和生活,必須追求極致安全和“可掌控的快”。那些逝去的年輕人沒機會參加上海車展了,他們也許仍會以量子形態觀察著這個世界。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成年禮”之后,希望“失控”不再發生。請記住,在《失控》這本書中,真正的顛覆從不源于無序狂歡,而是源于對秩序與創新邊界的有效掌控。
80歲的特朗普特朗普改變不了世界,54歲的馬斯克改變不了美國政府。但56歲的雷軍是有可能改變中國汽車工業的。且行且珍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