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勛
近期涉及營商環境類的輿情事件呈現高發態勢,蛙眼輿情對此類輿情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分析,以掌握相關動態。據不完全統計,近期涉及營商環境類輿情事件包括東北夫妻江蘇淮安開燒烤店遭擾;重慶璧山區大路街道辦違法強拆魚塘被判賠380萬;南京一農文旅項目投1700萬后遭堵門。
東北夫妻江蘇淮安200萬開燒烤店遭擾
2025年3月下旬,一對東北夫妻在江蘇淮安投資200萬開燒烤店,卻稱遭房東“刁難”致虧本返鄉,引發關注。夫妻稱試營業火爆,正式開業后頻繁停電、抽油煙機故障,還指責中介“惡意扣押金”,5萬押金未拿回。此事在網上發酵,引發對投資、營商環境及房東租戶關系的討論。3月30日,淮安市清江浦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淮海分局介入調查后通報,停電系過負荷超容量用電所致。經協調,商戶離淮前與商管公司就預繳電費和押金退還達成一致,退還4萬押金及3650元電費,原合同作廢。據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自3月20日至4月5日,相關話題全網信息量約5.3萬余條。
輿情走勢圖(圖自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
信息分布占比(圖自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
當地官方通報
點評:事件曝光初期,輿論對夫妻倆的遭遇持支持態度,譴責“刁難”行為,一些評論指責淮安的商業環境不佳,也有留言認為該事件與此前江西上饒“提燈定損”相似。通報發布后,輿論出現部分反轉,但仍有網民認為停電原因解釋不夠充分。盡管相關部門回應及時,但公眾對“技術性解釋”(如超負荷用電)的接受度有限,需更透明的調查細節支撐結論。此外,該事件也反映出“地域標簽”對輿情事件的潛在影響,應避免事件上升到地域對立。長遠來看,需通過制度完善保障商戶權益,構建公平、透明的商業環境,從根本上減少此類糾紛的發生。
重慶璧山區大路街道辦違法強拆魚塘被判賠380萬
2021年,重慶市璧山區大路街道辦以“環保整治”為由,強制拆除萬朝林夫婦承包的120畝魚塘。此前,該夫婦因當地招商引資政策承包魚塘,合同期30年,投入數百萬元。2024年法院判決街道辦賠償379.9萬元及利息,覆蓋魚類損失、設備損毀等。但街道辦聲稱“無賠付能力”,至今未執行。2025年3月末,此事被媒體爆料后引發輿論關注。據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顯示,自3月29日至4月19日,相關話題全網信息量約8.2萬條。
輿情走勢圖(圖自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
信息分布占比(圖自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
當事人在事發現場講述當時強拆情況,圖自大河報
點評:此事焦點在于強拆是否法定程序,輿論對此事的看法傾向于譴責街道辦“權力任性”,同情承包魚塘的個體夫婦,并呼吁追責涉事相關工作人員。一些主流媒體就此事展開深度報道,揭露強拆細節及賠償爭議,進一步推動熱度升級。同時,街道辦作為基層行政機關,在此事件中表現出的“有法不依”“知法違法”的形象加劇了公眾不信任感。后續賠償若執行不到位,不僅損害司法公信力,還有可能將事件標簽上升到“重慶”市級高度,嚴重損害當地營商環境口碑。
南京一農文旅項目投1700萬后遭堵門事件
2023年6月,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張圩社區公開招標蒿子圩片區2901.36畝土地及水面,楠寧公司以1470萬元中標,投入1700萬元改造并舉辦活動,成為鄉村振興“樣板工程”。2024年10月,社區突然通知該區域屬禁養區要求停工,但企業發現政策存在矛盾,招標時未告知禁養限制。此后,企業遭封路、斷水斷電等,損失超千萬元,雙方互訴。浦口區聯合調查組承認相關部門審批不嚴,企業也存在“破壞防洪設施”行為,區紀委監委介入調查,案件已進入法院審理階段。據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顯示,自4月16日至4月24日,相關話題全網信息量約5.7萬條。
輿情走勢圖(圖自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
信息分布占比(圖自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
當地官方通報
點評:此事源由在于政策文件沖突與執行漏洞,涉事地塊在2018年被浦口區劃定禁養區,2020年又被南京市調整為“限制養殖區”,但2023年招商時仍允許水產養殖,且未在合同中明確限制。此外,社區以企業“破壞防洪堤壩”為由強制執法,企業則通過視頻證據質疑執法合規性。此事提示相關部門需建立規劃協調機制,招商時則需明確告知規劃風險。此外,該事件暴露出當地在招商引資工作中存在“短視”行為,“先引資后設限”加劇了政策沖突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嚴重損害當地營商環境。
話題總結:
營商環境輿情應對策略
優化營商環境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良好的營商環境不僅關系到企業的生存發展,更是影響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從上來看,涉及營商環境類的輿情呈現聲量大、傳播快、專業性與復雜性相交織的特點。對此,可從以下方面加強相關工作:
(一)新官應“理舊賬”。梳理發現,在上述后兩個輿情事件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新官不理舊賬”現象,這也是導致輿情升溫的重要因素。對此,可通過建立專班、掛牌督辦等機制,能夠有效推動問題解決。通過依法依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能夠有效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提振投資者信心。
(二)構建多層次溝通機制。以營商環境專班的形式口吻,利用官微、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及時發布事件或政策解讀,回應社會關切,增強透明度和公眾理解度。通過建立輿情監測系統,實時跟蹤網絡輿情,及時發現和處理負面信息。
(三)針對性回應核心訴求。如涉及政策類,需及時發布權威解讀;涉及行政效能類,則需公開整改措施,展現整改效果;涉及勞資糾紛類,則需人社、工會及時介入,避免矛盾激化。
(四)加強長效機制建設。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進程中,企業意見的收集與反饋機制是關鍵環節。通過設置企業家座談會、線上意見征集平臺等渠道,建立常態化的企業反饋吸納機制,能夠有效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及時發現并解決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有利于降低營商環境領域輿情發生的可能性。
(大眾報業·齊魯壹點 蛙眼輿情分析師 劉道勛)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