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登耄耋敘戍邊
(本文根據李秋章同志講述整理)
- 劉光福
(二)、在汝村和貢當的歲月
后來我才得知,在一次團黨委會議上,就我去何處任何職事宜提出討論,團黨委委員們,各抒已見,對我在何處任何職爭論不休,團政治處要調我去宣傳股任干事;司令部要調我去作訓股任參謀;一營教導員葉志友同志是團黨委委員,他慢條斯理的說:“政治處、司令部的兩位同志,你們倆位都說得很有道理,放在機關上他能獨立完成干事或者參謀本職工作任務,很能理解部門首長和團首長的意圖,你們工作起來得心應手,沒有什么挑剃的,也沒有什么說的。既然他有“兩桿子”(筆桿子能寫、槍桿子打得準),為何不把他放到連隊去帶兵打仗,為連隊、為部隊帶出能文能武的人呢?是塊好鋼就要放在刀刃上,你們兩個部門都不要爭了。這個人我琢磨去琢磨來,我想把他帶走。我建議:把李秋章同志晉升為一營二連連長,讓他獨擋一面,在艱苦的環境中錘煉他,磨練他,是顆“金子”放在什么地方都會閃閃發光”,請大家慎重考慮我的建議。最后團黨委委員們一致同意李秋章同志由特務連副政治指導員晉升為1營2連連長。就這樣我去貢當一營二連任連長了。
二連連部及三個排駐防汝村,一個排駐防寧村。汝村地處喜瑪拉雅山脈中段一側,珠穆朗瑪峰與希夏邦馬峰之間,是中國與尼泊爾交界的一個邊境小村,地處反叛匪回竄斗爭最前沿。這里海拔4200多米,環繞村莊的是交錯林立的冰山雪嶺,依山向陽在半山腰處,面前橫檔的是5000多米的“剎拉山”,山勢險要,坡度70度左右,但要去貢當要走一天;道路崎嶇,稍有不慎,一步打滑,將會掉下數十米崖下,后果不堪設想。
我們二連駐防巡邏的邊境山口叫拉窮山口,當時記得是16號界樁,剛才聽達娃頓珠主任說是35號界樁,就以現在的界樁號為準。我們當時在二連汝村那個地方駐防任務是設伏、巡邏,主要是這兩大任務。駐地自然環境就是那個樣子。大家知道西藏,象西北地區那些地方一樣都很苦,基本上都是牧區,海拔要高一些;農區相對來說,海拔要低一些,氣候也好一些。像我們日喀則軍分區就不如山南軍分區的氣候好,山南軍分區有農田。我和軍區首長一塊到山南軍分區檢查過工事,知道山南軍分區部(分)隊駐地一些情況。
在二連任連長期間,除了執行邊防設伏、巡邏任務以外,就是邊防訓練,學習毛主席著作,每天早上有早讀,飯前要唱歌,狠抓連隊建設。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首要任務是抓好連隊教育訓練是和平時期長期的、經常性的一項中心工作,提高連隊戰斗力,做好隨時反侵略戰斗的準備。通常是指軍事訓練、政治教育、作風紀律的培養等多方面的內容。
二是搞好軍事訓練是連隊訓練的重要內容,目的在于全面提高連隊本級指揮員的指揮能力、提高戰士戰術技術技能,做到射擊打得準、刺殺要狠、戰術利用地形地物要靈活、行動拖不垮。“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軍人必須具備的戰術技術技能,在實戰中才能有效消滅敵人,保存自已,隨時完成作戰任務。
三是加強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培養既有高度政治覺悟、又有保衛和建設祖國邊疆過硬本領的革命戰士;培養具有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具有高度的道德品質和具有嚴格的組織性。
四是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根據連隊供給物資實際情況,做好后勤生活保障工作,改善好連隊伙食,在那時,只能說讓戰士一日三餐吃飽,根本說不上吃好。這樣才能讓全連戰士思想集于在連隊管理之下,形成一只“鐵拳頭”,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級交給連隊的各項任務。
五是做好學習毛主席著作,樹立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現教育。堅持每天早上有早讀、飯前要唱革命歌曲,提高連隊政治精神面貌。
六是因地制宜,平整操場,自做藍球架,開展打藍球,增強戰士體質,開展自娛自樂群眾性娛樂活動。譬如:節(假)日、定期不定時的開展擊鼓傳花、學各種動物叫喚的聲音(如狗叫、貓叫、公雞叫、母雞下蛋后的叫聲、大(小)牛叫、青蛙叫等等),進行自娛自樂;教唱革命歌曲、提高連隊政治氛圍;打藍球比賽,增強指戰員體質等。說起打籃球還有一個故事:誰把籃球打到崖下去了,去找藍球的幾個兵,必須帶著干糧,也要下山去把藍球找回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戰士下山去找藍球一時半會找不回來,擔心戰士在尋找藍球期間餓昏了怎么辦?所以要帶上干糧(曾任汝村機要參謀的馬貴明同志:這充分說明當時二連駐地山勢陡峭,一個藍球掉下汝村溝里去了,駐地與溝里距離很遠,你帶著干糧也得把藍球找回來),當時藍球很缺乏,是連隊干部休假從內地買回來的,那時在邊防上拿錢也買不到藍球,那時在拉薩都沒有藍球賣。所以,背著干糧也要把藍球找回來。
七是用生產費叫一名副指導員在內地休假期間買了一部“120”照相機、相紙、顯影粉、定影粉,切相片刀具等設備。照相機買回來后,給全連戰士每人照了一張照片。洗像片時,為了防止跑光,用床單、被子把窗戶遮起來,結果洗出來的照片挺成功的,戰士們很高興,每個戰士都把照片寄回家,家人見到照片也很高興(姬乃耀同志:那時“120”照相機,可調膠距)。團里和其他連隊那時還沒有照相機,要想照張像特別難,在全團第一個連隊擁有照像機(劉光福:那時在邊防連隊、哨所當兵4、5年,直到退伍時,上級工作組到連隊給每位退伍戰士照一張貼在退伍證上面的照片而外,可以說,絕大多數的老兵在西藏邊防連隊、哨所一張紀念照片都沒有留下)。
八是開展互幫互學。三連駐防果仁溝,白(萬年)連長帶領該連班長來連隊參觀學習先進經驗,二連與三連結成“對子”,建立了友誼連隊。第二年,三連也垮入“四好”標兵先進連隊行列。所以,我們連隊戰士特別聽話,用現在的話說,挺哥們的。你叫怎么做,他就怎么做,連隊戰士之間很團結、班與班之間的工作也很協作。所以,設伏的時候,爬冰臥雪,大雪紛飛也不叫苦、不叫累。我記得我們老家湖北有一名戰士,晚上套的山雞,又叫雪雞,拿回連隊準備開小伙,被我發現了,我就對他說,你拿到廚房去,弄來大家吃,他就把幾只山雞拿到廚房去了,炊事班把那幾只山雞弄出來作為一道菜,全連同志都嘗一嘗野味。
當年曾在二連期間也砍伐了一些森林柴禾,用于煮飯、燒開水,那時也沒有更多辦法解決邊防連隊、哨所生存生活吃飯問題,導致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森林資源損失,現在想起來,怎么說呢,也很慚愧。
我到了二連以后,連隊當時的情況一般。在任職期間,經與連隊干部戰士一道共同努力,我結合連隊駐守拉窮山口及對該山口的武裝巡邏任務、駐地環境特點,根據自已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實際作戰經驗和步校學習的理論融為一體,以及自已的工作思路、方法、有創意地抓好連隊全面建設。當年年底就被評為“四好”先進連隊。
總而言之,要抓好管好全面建設好連隊,就要有自己很多的創意,按照自己的想法辦事,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向前,同時要知兵愛兵關心兵才能帶好兵,才能提升連隊各方面建設,使連隊煥然一新(劉光福:建設好連隊,知兵愛兵關心兵是一名連隊主官的核心工作思維)。
在二連汝村工作三年多時間,由于成績較突出,晉升為貢當1營副營長職務。
在一營貢當任副營長、營長六年時間。貢當1營基本情況:162團1營自1965年9月從西藏昌都地區同普、江達移至日喀則地區吉隆,貢當區入駐。
一連連部所在地:娘村(欠一個排),一個排駐防在什么地方(姬乃耀同志:一個排駐防樟村,內部稱是一營的兵站、物資中轉站,從貢當往返榮哈的軍人都必須途經此地食宿一夜)(趙忠良同志:當年駐防在樟村的同志,對162的同志前往貢當1營途經樟村時,戰士特別熱情的迎來送往,因為平時除了本排人員以外,駐地沒有其他人員來往)。對,一個排駐防樟村。當時連隊主要任務是:堅守、控制中尼、中印邊境的36號界碑(巴瑪拉),37號界碑(踏步拉),這兩個山口界碑。
二連連部所在地:汝村(欠一個排),一個排駐防寧村,主要任務:控制拉窮山口及對該山口實施武裝巡邏。
三連連部所在地:果仁溝(欠一個排),一個排駐防在貢當營部所在地。三連主要任務:控制格牙山口(又稱甲拉山口)及對該山口實施武裝巡邏。
我在貢當任副營長、營長期間,我們軍民關系特別好,與駐地領導、群眾關系特別融洽。沒有發生過偷東西、盜竊物品等不良行為的人或事。逢年過節時,駐地群眾穿著節日盛裝,提著用茶瓶裝著醇香的酥油茶、用鋁水壺裝著的青稞酒,有的藏族群眾抱著壇子裝著未開封的青稞酒,帶著木制的酥油茶碗,或者花邊磁小碗到營部駐地來,在營區院內壩壩里與大家一起搞軍民聯歡,唱歌跳舞,藏族群眾給大家敬青稞酒、獻酥油茶,同壩演唱,歌聲上云霄,藏式踢踏舞、甩手舞蹈等內容(趙忠良同志:我們的醫生、衛生員給群眾免費看病送藥;有時老百姓主動上營衛生所來,說“角阿痛”,漢語即頭痛。衛生所的同志就給拿藥)。
我記得當時區委書記姓周,江蘇人,大個子(趙忠良同志:姓鄭,雅號叫鄭大頭),對,鄭書記。我說的周書記是昌果的書記。當時我們與區委書記保持經常聯系,有什么情況互相通氣,特別是有匪情,這些情況咱們都互相交流。當時區委有武工隊,還有民兵。所以,有什么任務,他們都積極主動參加。
有一次,群眾報告邊境某山口有50多名回竄叛匪,離營部很遠。我帶領一個加強排的兵力兵器,輕(重)武器,機要、電臺,衛生人員,區武工隊的人員和民兵也主動參加了這次行動。前往途中趟了七道冰河才到達邊境山口,快到達山口時,展開隊形快速爬上山口,到了山口,結果沒有人,未發現異常情況,我們只好建制歸隊。在貢當1營,我就帶一個加強排執行過這一次任務。
貢當區政府把其所在地最好的一塊土地送給營部種疏菜,一條水渠放水澆那塊地也很方便(趙忠良同志:那塊地是區政府領導無償的送給咱們部隊種蔬菜的,在貢當區政府所在地的土地中,那是最好的一塊土地,是一塊“肥肉”,土地非常肥沃,澆水也很方便,蘿卜長得多大呢,一個蘿卜2、30斤重,趙忠良同志用右手指著坐在斜對面的達娃頓珠主任說:“像你那樣壯實的小伙子,你最多只能背5個蘿卜”。哎呀,那塊地長出來的蘿卜又長又大,土豆也長得很大,一個土豆起碼一斤左右。種蘿卜、土豆時,老百姓送給我們一些羊糞作底肥,所以,秋收時,蘿卜、土豆長得特別好)。這是區政府當時大力支援我們駐軍能夠在那么長的時間里駐防的具體體現,也是駐地群眾大力支持我們在那里安營扎寨、民擁軍的實際行動。
當年三個連隊駐地不通公路,遇上雇請不到群眾的牦牛時,各連的同志就到貢當來背主(副)食,大米麻袋包裝,有100斤裝、有50斤裝;青油(菜籽油)有鐵扁桶(每桶40斤)、有圓桶(每桶60斤);豬肉罐頭是用木箱包裝(每箱重40斤);臘肉用蔑竹筐筐包裝(每件40斤);涪陵榨菜是泥土大壇子(每件6、70斤重)。有些包裝很不好背。如圓青油桶、涪陵榨菜壇子、臘肉筐、100斤重的大米、豬肉罐筒等。任務分到班,身體健壯的同志背重的,身體弱的同志背輕的。一背就是連續一、兩個星期,甚至時間更長,必須備足冬春季節半年以上的主副食,預防大雪封山斷炊。那時戰士之間互相團結好,互相幫助好,能互相體諒、理解,工作上不斤斤計較,不拈輕怕重,那時的戰士真能吃苦、吃虧,真是毛主席的好戰士。道路是羊腸小道,不是罵人的話,有些崎嶇危險的路段,人背著物資,就象“牦牛”一樣“四肢”行走,作為領導只能看在眼里,藏在心里,也很心酸難受,沒有辦法呀,現代人可能還不相信我說的是事實。我終身都忘不了與戰士們共同克服困難,圓滿完成背運物資任務的情景,回憶起這些事來,歷歷在目,還是很心酸。
我當營長以后,針對貢當所屬分隊特殊地理位置,道路不暢,出行困難,冬春季節遭遇大雪封山封路,交通極為不便,文化生活極度枯燥,干部戰士在寂寞的環境中守衛國門特點。當時團里一個月也難來營里放一次電影,到各連去放電影就更不用說了。我就想營里自己買發電機、放影機。我記得在一次年度工作總結會議上,我對各連指導員、連長說:你們今天已經來參加會議了,我們商量一件事情,我提出把各連、營直隊節余的生產費,集中統一起來購買電影放影機和發電機,這只是我個人設想,供大家參考,請大家發表意見……
(未完待續)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劉光福:籍貫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972年12月入伍,在西藏日喀則邊防服役16個春秋,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副連職干事,連政治指導員,駐崗巴縣56206部隊副部隊長轉業返渝。轉業就職于重慶市石柱縣建設銀行支行至光榮退休。“青春無悔、賦閑懷舊”,律詩、隨筆等“思念戰友,追憶邊防”的真情流露,被軍地友人廣泛稱贊……
作者:劉光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