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這一戰略舉措,緊隨“985工程”與“211工程”之后,自實施之時就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討論熱點。自此之后,考生和家長在擇校時除了看“985”與“211”,還會考慮“雙一流”。第三輪“雙一流”建設高校評選即將到來,各實力強勁的地方“雙非”高校都紛紛摩拳擦掌,調兵遣將,蓄勢待發,那么有哪些“潛力股”值得“押注”呢?
深圳大學這所“潛力股”無疑是極受矚目的,這所創建于1983年的年輕高校,緊跟改革開放浪潮,在短短四十幾年就以“特區速度”完成從地方院校到全國31名、亞洲前100的躍遷,其學科建設、科研創新與就業質量的共同發展,正為“雙一流”評選提供最具說服力的注解。
若論學科精度,深大早已突破“年輕”的界限。深圳大學擁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4個,省級一流學科17個,其中,工程科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等20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科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化學這4個學科更是躋身ESI全球前1‰,在2024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礦業工程、通信工程進入全世界前20......這些排名不僅彰顯了深大在學科領域的深厚底蘊,也為其沖擊“雙一流”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深大在學科建設上的不遺余力,使得其學科布局更加完善,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深大還積極加強科研建設,提升科研創新能力,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
科研賽道上的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的“風暴眼”。深圳大學2025年度預算經費突破75億元,坐擁醫學超聲關鍵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部)等6個國家級科研平臺,以及52個省部級實驗室。在深大,誕生了全球首套“動態真三軸電磁霍普金森桿試驗測試系統”、全球首款變閾值單比特ADC芯片......近五年來,深圳大學獲國家科技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勵共89項。一項項從“0”到“1”的突破,讓深大成為破解“卡脖子”技術的先鋒力量。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產業直通”模式,讓深大學子,從入學第一天便站在了就業的“高速公路”入口。98.5%的畢業生去向落實率背后,是“校企共生”的獨特生態——騰班、“院士班”等特色人才培養項目實現“課程-實習-就業”全鏈條覆蓋,與華為共建產教融合基地,為比亞迪開展產學合作,與華大集團聯合攻關“前沿生物技術”……深大的“產業直通”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還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就業競爭力。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學生能夠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踏入職場前就獲得理論與應用的“雙通行證”。
四十載風云激蕩,深大與深圳共生的故事,早已超越一所高校的成長史。深圳大學之所以能夠在“雙一流”評選中備受矚目,既得益于其在學科建設、科研創新、就業質量等方面的卓越表現,也離不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這些因素是深圳大學沖擊“雙一流”的強大底氣。在深圳大學讀書,既是提前搭上了通往“雙一流”的直通車,也是實現了職業規劃與行業發展無縫銜接,現在與未來的同頻共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