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達土林的地貌是西藏阿里最有特色的自然奇觀,相傳很久以前這里曾是汪洋大海,隨著水位遞減,才慢慢露出其真容。不過科學家們考證后得出的結果似乎更靠譜一些:札達地區曾有一個方圓500公里的大湖,因為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湖盆升高,浮出水面的山巖經風雨長期侵蝕才漸漸被“雕琢”成眼前這遍地土林的壯觀景象。
當我從西藏的聶拉木縣出發,成功穿越略顯崎嶇的565國道后,便來了這個神奇又偉岸的地方。有趣的是發現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雖然成名已久,它的最主要的觀景平臺卻仍在建設(或者擴建)中。施工人員的態度都挺好,看到有游客經過時,都會打手勢指向幾十米開外的由碎石鋪過的空地,示意那里可以觀景。
不過我選擇的是從廁所后面的小路往里走,本以為能另辟蹊徑把土林風貌一覽無遺,卻發現位置其實是有點偏的。而讓人大吃一驚的是反倒是那漫山遍野的瑪尼堆。只見它們一坨坨的互相隔開三五十公分的距離,依山勢一直往下延伸,竟然看不到盡頭,數量之龐大,用成千上萬來形容也毫不夸張。
這些瑪尼堆?在藏語里稱為“朵幫”,意為“堆起來的石頭”。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阻穢禳災朵幫”和“鎮邪朵幫”。它們通常位于山間、路口、湖邊、江畔等地,作為祭壇使用。隨著國內自駕游的人越來越多,在我看到堆石塊幾乎成了他們四處涂抹“到此一游”的替代品,而大家對于這種特殊的行為往往心存敬畏,并不會故意去破壞和質疑。
當然,瑪尼堆不僅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還象征著人們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祈求平安和幸福的愿望。有些石塊上還常被當地人刻上經文和圖案,使得它們都有被賦予了靈性般的保佑作用?。從相關的布置上看,札達土林的瑪尼堆主要還是當地人所為,尤其那些裹著各種顏色哈達的,一般游客哪里會特意準備這些東西。
而在我看來,這個札達土林觀景臺其實只能遠眺到札達的一部分全景,且因為距離太遠,無論拍照取景還是感受土林的獨特魅力,都算不上優秀,所以個人覺得此設置并不是太合理。對于時間不太寬裕的人來說,在些停留甚至有點浪費,不如直接往里走到景區深處,身置其間后更能品味到此地的精髓。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需要實景照片和視頻素材可約,本人獨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務,歡迎洽談,附贈所有拍攝素材。)
不可否認的是,札達土林觀景臺的瑪尼堆是我穿越318國道以來,路上遇見過數量最多的。如果你對它們感興趣,經過這里的時候可以稍作停留,或者自己也去擺上一坨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