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中共安徽省委講師團主辦的“沿著總書記足跡學思想”沉浸式宣講走進位于合肥市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園,來自合肥、阜陽、滁州等地的青年宣講員與300余名中國科大學子,展開一場思想理論的奇妙碰撞。
思想理論的“跨次元表達”
“量子糾纏超算快,人造太陽放異彩!”合肥藝術化宣講快板表演,讓“00后”學子在明快節奏中記住了科技創新密碼。
曲藝與宣講的混搭(央廣網發 安徽省委講師團供圖)
除了科創文化與曲藝的融合,還有地域文化與微短劇、情景劇的CP組合。
六尺巷的典故、馬鞍山的長三角白菜心、黃山文旅等系列概念,通過新潮的劇目表演,讓青年學生很快進入聽與思的狀態。這種“理論+表演”的CP,成功破解了青年對思政課的“代際審美”。
這場宣講讓理論變成了青年人與青年人之間的溝通對話。
從金寨大灣村的講解天團即興演繹山鄉蝶變情景劇,到阜陽宣講員胡曉嵐帶著8歲的女兒捧著新鮮芡實講述淮河生態治理,傳統宣講中的政策話語被轉化為“舌尖上的生態美學”。
胡曉嵐帶著女兒宣講淮河的生態變化(央廣網發 安徽省委講師團供圖)
胡曉嵐告訴記者,從小朋友的角度來思考宣講內容,也會讓其很有感觸。比如她問女兒:“你知道為什么要講‘保護環境’嗎?”女兒說:“因為小魚不想住在垃圾河里。”
胡曉嵐認為,孩童觀察世界的角度往往最能揭示生活的本真。
這也是胡曉嵐帶著女兒多次走上宣講臺,共同演繹講述王家壩蓄滯洪區生態蛻變,獲得很多聽眾共鳴的原因。
青春學子與祖國“雙向奔赴”
持續近90分鐘的思想盛宴證明:當理論宣講不再正襟危坐,當政策解讀變身情境演繹,思政教育就能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新國潮”。
宣講員與歷史人物跨時空的互動(央廣網發 安徽省委講師團供圖)
今年22歲的馬海越是中國科大本科信息安全專業的大四學生,今年暑假將要啟程前往西北地區支教。他告訴記者,聽了今天的宣講,猶如一支“精神氮泵”,備受鼓舞。
中國科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錢潔琦說,本次沉浸式宣講形式新穎,通過各地宣講員講述本地故事,以小見大,讓理論知識變得鮮活生動。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也激發了我們作為青年學子積極投身國家建設的使命感。
今年23歲的劉千碩,本科就讀于中國科大少年班,現為該校物理學院天文學系博士研究生。他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說,之前參加過的宣講以講座和報告會的形式為主,互動較少。今天的宣講活動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十分豐富,同時將人文情懷與科技相融合,讓我們對于祖國發展與科技創新都有了更深的認識,也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中國科大教授現場講述科教報國(央廣網發 安徽省委講師團供圖)
劉千碩表示,作為一名天文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首先要胸懷“國之大者”,科學雖無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要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科技事業,將自己的科研與國家戰略需求緊密結合,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來源| 央廣網
責編| 袁丹丹編輯| 吳瑤
主辦單位| 安徽省網信辦、省政府新聞辦
平臺建設及技術支持| 安徽新媒體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