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世人向往的“珠江源”、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園、人類魚形祖先起源地之一的“古魚王國”;有源于清初的滇益園小粑粑、承載沾益民俗的非遺米糕、傳承四代的沾益辣子雞……看不完,吃不完,這就是珠江源頭第一城曲靖。
4月21—25日,上游新聞等15家主流媒體記者及23家自媒體紅人探訪曲靖,發現這座城市獨具魅力、靠“卷”出圈。
產業“卷”技術
種藍莓的技術員都是大學生,這個是不是很玄乎?但在曲靖沾益區“怡顆莓”農場,12名技術員全是植保、農學專業的大學畢業生。這里的藍莓通過全球良好農業操作(G.A.P)認證,果子又大又甜又香,讓云南的漿果走到了東南亞國家的餐桌。
一個種植中藥材的當地人也要“卷”技術。在云南煜欣農林基地,一場“藥材養成計劃”正火熱進行。村民像“植物教練”,精心完成整地、選苗等工作。歷經8年,1500畝基地成了藥材“學霸聚集地”,滇黃精等10多個品種茁壯成長,其滇黃精連片育苗基地年產5000萬株種苗。
同樣,沾益辣子雞、小粑粑、米糕,這些傳統手工技藝,也不停創新,讓這些非遺美食走向全國。
鄉村振興“卷”流量
在沾益區扯寨村,區里爭取資金,將村民一座座廢棄農房改成休閑小院,再交還村民經營。致富帶頭人是大網紅“云南草帽姐”。這個小有名氣的女歌手在見了世面后回到家鄉,辦活動、引人流、網絡銷售,開啟了她的流量密碼。一次火把節,她可以帶動6萬人來村,讓全村一天創收30萬元;為了把家鄉持續推廣出去,草帽姐讓村里一個月過一次節,不但自己引流,還請名人引流。
接下來,她要讓村里只要會說話會打字的人,都要學會做短視頻,搞直播。
在沾益區紅瓦房村,游客們可以到“鄉村會客廳”打卡拍照,紅瓦小院品鑒現磨咖啡,珠源匾額民俗博物館體驗瓦當拓片、剪紙藝術和學習牌匾文化,古樹公園散步納涼,原鄉市集品嘗特色美食,這些場景背后,又一個巧用流量的“卷王”幫助村民引流,他就是“曲靖老村長”。“老村長”是村里的一個年輕后生,他爆紅后在村里組建直播基地帶貨、引流,每年組織公益培訓,帶動有志者共同致富。村口600年的古樹、鄉村博物館、咖啡小院,傳統與現代在這里融合,紅瓦房村入選云南省“最美鄉愁旅游地”。
景區“卷”高度
珠江源風景區里的古魚化石陳列館,是博士在為你講解,你不知道的是,這里設有博士后工作站,四億年前的曲靖,不僅是“古魚王國”和“魚的故鄉”,也是人類起源的演化搖籃。
而珠江源,也是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記錄有野生動物115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種;記錄有蕨類和種子植物約200科1900余種,經測算,保護區年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總價值達44.4億元。
沾益區在珠江源頭的生態保護實踐,為當地居民創造了美好的生活環境,讓“珠江源生態環境示范區”的金字招牌更加璀璨奪目。
管理“卷”人
從綠色產業到農業,從鄉村振興到非遺活態傳承,從普通農民到網紅“新農人”,探索曲靖的“卷”,離不開政府、離不開老百姓的群策群力。
上游新聞在曲靖采訪過程中碰見的這些交談對象中,上到區領導,下到村干部,再到紅瓦房村的鄉村CEO,問到任何話題都了然于胸,真是讓人驚嘆。
在紅瓦房村,本村年輕人中選培出的鄉村CEO,將村集體公司運營得風生水起,去年開園以來,這個只有227戶的村子就實現綜合創收180余萬元,集體收入50余萬元。
珠江源在曲靖,如何讓它像“三江源”一樣出圈,如何讓曲靖與珠江流域沿線城市聯動起來,搭上大灣區發展的高速列車?沾益區,一個曲靖市下面的區,克服資金困難也要作全國推廣,策劃的采風活動亮點紛呈。為了請到國內有影響力的主流媒體,他們前期反復對接,一家一家問,一家一家邀,用真誠換來各大媒體的支持。他們用“卷”擦亮“珠江源頭”靚麗名片,讓媒體宣傳起來也很興奮。
沾益展現給我們的是“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是“主動想、扎實干、看效果”的生動實踐。這樣“卷”,不贏都不行。
上游新聞記者 鄧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