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平原,綠意盎然。在關中公司項目現場,從科技含量滿滿的智慧工地平臺,到緊張忙碌的施工現場;從承載希望的規劃藍圖,到光伏板波光粼粼一片海洋的建設畫卷……,到處呈現一派熱火朝天景象。
“地面人員注意,光伏組件即將抵達,準備接收!”隨著對講機里傳來的指令,一架銀灰色的無人機如同一只矯健的雄鷹,穩穩懸停在關中白水山地光伏施工現場上空。這樣的場景,如今已成為白水縣北塬鎮光伏項目建設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在關中公司項目建設現場,一項創新技術的應用正成為項目順利推進的關鍵——無人機吊裝光伏組件。面對平均坡度超50度的溝坡地,傳統的人工運輸方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關中公司引入工業無人機技術,實現了光伏組件的高效、安全運輸。
“關中飛將”團隊由四臺無人機組成,分別是“飛將一號”飛翼、“飛將二號”翔風、“飛將三號”云帆和“飛將四號”電翼。它們在復雜地形中穿梭,將光伏組件精準投送到施工點,成為項目建設中的“能工巧匠”。
“每臺無人機單次可運載近35公斤的光伏設備材料,僅需2分鐘就能完成一次運輸任務,將原計劃利用人工60天完成的工期壓縮至20天,這種高效的運輸方式大大縮短了施工周期。每架無人機日均運輸光伏組件可達200余塊,在項目建設高峰期單日吊裝光伏板可突破2500余塊,效率較傳統方式翻了三番。在大規模光伏項目建設中,這種高效的運輸能力能夠顯著加快施工進度。”關中項目現場技術人員介紹。
“關中飛將”團隊的運輸減少了對人力的依賴,只需少數技術人員操作和維護無人機。以一個10萬千瓦的光伏項目為例,傳統方式可能需要每天投入300名工人進行運輸和安裝,每人每天的工資按500元計算,僅人力成本每天就高達15萬元。而使用無人機運輸,每天可能只需要10名技術人員,每人每天工資2400元,人力成本每天僅為24000元,節省成本顯著。
無人機吊裝過程中,光伏組件能夠平穩地被運輸到施工點,減少了因人工搬運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碰撞和損壞,提高了組件的完好率。無人機將光伏組件精準地放置在安裝位置,為后續安裝工作贏得了寶貴時間。
除了“關中飛將”,在關中項目光伏廠區,搭載高清攝像與熱成像設備的無人機已實現智慧自動巡檢。在白水330千伏升壓站及其他設備區域,智能巡檢機器人通過自主規劃最優巡檢路線,運用紅外測溫、局部放電檢測等先進技術,對變壓器、開關柜等關鍵設備進行全方位監測,借助AI算法實現智能預警,為設備安全穩定運行提供堅實保障。目前,這套智慧巡檢系統已在關中公司蒲城斜里光伏電站、藺莊河光伏電站以及五泉330千伏變電站成功落地應用,顯著提升了電站運維的智能化水平與設備可靠性。
作為新能源建設領域的踐行者,關中公司將持續深化新能源項目建設管理,不斷探索現代科技創新成果應用,以科技賦能工程建設,全面提升項目建設效率與管理水平,為公司加速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創新動力。(李怡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