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桂平市尋旺鄉南津村的千畝稻田里,一株株水稻挺拔舒展,嫩綠的葉片在春風中搖曳,勾勒出一片生機勃勃的田園圖景。“今年春旱嚴重,但我們的水稻栽插及時、長勢喜人,全靠高標準農田這個‘硬支撐’!”南津村黨支部書記盧勇前站在田埂上,望著眼前的“希望田”難掩自豪。
作為桂平市糧食主產區之一,南津村過去因水利設施老舊,農田灌溉長期“看天吃飯”。2022年,隨著高標準農田項目落地,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建的抽水泵站能晝夜不停地從郁江抽水,4500米灌溉渠道如“毛細血管”般延伸至田間地頭,形成“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化農田網絡。項目不僅覆蓋南津村,還輻射周邊的河南村、先鋒村,惠及3100多畝農田和6900多名群眾。
“今年遭遇旱災,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成了‘及時雨’?!北R勇前介紹,自3月10日春耕啟動以來,村委依托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根據水稻生長周期多次抽水灌溉。截至4月20日,已累計投入抗旱資金2.63萬元,確保農田“喝足水”,春耕生產未受旱情影響。
在抗旱保耕的戰場上,南津村的“底氣”不僅來自硬件升級,更源于“高標準農田+”產業模式的探索。近年來,村委利用完善的水利設施,在平整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發展稻蝦綜合種養,去年村集體經濟增收86萬元,收入實現翻番。面對旱情,村集體果斷“反哺”農業——從集體經濟中調撥資金用于電費支出、設備維修,保障抽水灌溉持續運轉?!疤锢镉兴?,村民心里就不慌?!北R勇前說,村集體的“及時雨”讓農戶吃下“定心丸”。
“過去靠天吃飯,現在靠村‘兩委’?!闭诓榭此鹃L勢的村民李榮華坦言,旱情面前的從容,是基礎設施升級與基層治理創新帶來的“雙重紅利”。
為確保水資源合理分配,讓田間管理更高效,南津村創新組建了公益崗位管水巡邏隊,由村干部帶頭24小時巡渠護水。盧勇前更是以身作則,深夜帶隊巡查,“有人凌晨偷水搶水,我們當場制止;發現渠道淤塞,連夜及時疏通。”他指著田頭張貼的《灌溉用水時間表》介紹,通過分時分段分組用水、杜絕浪費,全村實現用水零糾紛。村民唐日安感慨:“以前用水混亂無序,鄰里時有矛盾,現在按排序用水,大家心里都踏實?!?/p>
眼下,南津村的水稻已進入分蘗盛期,這片曾經“靠天吃飯”的土地上,粗壯的莖稈預示著夏糧豐收在望。2019年以來,桂平市共建設高標準農田34.75萬畝,修建渠道693.38公里,有效改善灌溉面積21多萬畝,建設泵站59座。在此次旱情中,高標準農田保障了3萬多畝農田的灌溉需求,以“旱能灌、澇能排、產能增”的優勢,夯實了糧食穩產增收的根基。(劉釗揚 柳凱)
來源:桂平市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