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藝術領域,白水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她既大膽擁抱最前沿的技術——AI、AR和互動編程,又執著于藝術最本質的命題:如何讓作品擁有靈魂?
對白水而言,靈魂即是情緒的真實流動。她以“水”為名,也將“水”作為一個重要的意象。她的作品始終承載著對水的深刻思考和情感投射,《海洋》《雨滴》《地心》《春水》等作品均通過AI生成的視覺影像、數據分析、裝置藝術等手法,再現了水的多種形態,通過色彩、動感的變化,讓觀者進入一個流動的、充滿未知與想象的空間。
走進她的藝術展中,觀眾常常會不自覺地沉浸于一場跨媒介的感官盛宴:畫布上的筆觸與舞者的肢體遙相呼應,數字影像的律動與現場音樂的節奏相互契合。這些別出心裁的表現方式令人驚艷,白水卻認為這都是水到渠成的。“很多時候,某種情緒涌上心頭,你可能會想唱歌、想跳舞或者拿起畫筆。我把自己瞬間的感受放在作品里,可能這個作品就更有靈魂一點。”白水微笑著說。
“感受”是她創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與那些沉浸于自我表達的藝術家不同,白水保持著一種開放的姿態——既向世界袒露自己的藝術思考,又真誠地期待著與觀眾對話。在創作過程中,她常常想象觀眾的反應。有時,甚至凌晨兩三點鐘在個人賬號上發布短視頻,分享自己的一些創作體驗。“第二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看大家的留言,”她說:“我會認真思考怎么在下一次創作中更好地回應這些期待。”
她對新技術的接受度也很高。早在七八年前,白水已經開始接觸AI。那時,她苦于現有的材料和技術無法充分表達她的思想,便開始思考能不能寫一段代碼、做一個軟件,跟電腦互動一下,做出更好的效果。她嘗試用AI制作了一些元素拼貼到作品中,“玩”得不亦樂乎。如今看到這項技術從專業領域走向大眾視野,成為人人都希望參與的熱門概念,驗證了白水在創作方向上的正確性。“現在AI火了,說明我們方向上是對的。”她調侃道。
當代藝術與科技,白水不只是突破先鋒的界限。她說,1911年,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和畢加索就開始用報紙、樹枝等日常材料剪貼到畫布上,形成拼貼效果,呈現出立體感。
“那時候只能用報紙或者樹枝,現在已經可以用電腦、用AR,把元素做得更能達到理想的狀態。自然中的元素從來沒有改變過,金、木、水、火、土、風都是元素,改變的是科技,是我們的生活方式。”白水這樣說。
她希望大家可以正視技術的發展,并認為,人們對新技術的恐懼往往源于對未知的陌生感。這種不安情緒會引發一系列疑問:AI是否會威脅藝術創作的原創性?是否會取代人類的工作?甚至影響到人類未來的存在價值?隨著像Deepseek這樣的技術工具逐漸普及,人們會發現這些新興科技并不可怕。在她看來,這項技術不僅沒有帶來威脅,反而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作為一位女性藝術家,白水特別關注科技為女性創作者帶來的改變。她觀察到,女性藝術家的比例仍然偏低。很多女性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暫時擱置藝術夢想。但如今,AI等新技術大大縮短了創作所需的時間,為女性提供了重拾藝術夢想的可能。白水充滿期待地表示:“科技正在打破傳統創作的壁壘,特別是對經歷過生育、家庭責任等事務的女性而言,這些工具讓我們更容易找回創作的節奏。”她強調:“除了是女兒、是媽媽、是妻子,女性首先是她自己,希望每一位放下畫筆的女性都能找回自己,不要放棄。”
今年三月,白水獲得2025福布斯中國新銳藝術家獎,并受邀參加2025福布斯中國女性峰會,與我們現場交流她最新的創作理念和人生感悟。白水介紹,她的新展《觀自在》正在上海的春美術館展出,這場展覽將自然、科技與文化融匯在一起,使觀眾在色彩與光影的流動中感受生命的韻律。
這些躍動的光線,本質上是自然與萬物——包括人類、動物、植物——之間的無聲互動。置身于白水構建的獨特場域中,或許我們能在光影變幻中看見自己的投影,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微妙而深刻的聯結。展覽仍在繼續,每一位愿與光影同頻的觀者都可以隨時走進白水的藝術世界。
聲明:品牌之聲相關資訊來自于被采訪對象,非福布斯編輯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