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汽車出海的隱形冠軍出現了。
4月22日晚,路特斯科技(LOTWW.US)交出了上市后首份年度財報,2024年全年公司總收入同比增長36%,達9.24億美元。
全年蓮花汽車交付量超過1.2萬輛,同比增超70%。歐洲市場同比激增179%,貢獻近40%的全球交付量,躍升為蓮花2024年全球最大市場。
作為吉利汽車旗下的一員大將,自2017年被收編至今,路特斯似乎真正開始釋放自己的量能,兩年時間營收規模由2022年的955.7萬美元擴張到了2024年的9.2億美元,翻了近十倍。
如果從增速維度以及盈利指標來看,路特斯大概走的是以價換量的路線。
電動化時代,沒有品牌能躺在歷史榮耀上睡覺。作為曾與保時捷、法拉利齊名,并擁有77年賽道基因的奢侈品超跑品牌,路特斯正在吉利集團的戰略加持下,自行脫去“孔乙己的外衫”,努力完成從"小眾超跑制造商"到"全球高端電動品牌"的蛻變。
恰逢中國汽車以品牌形式的出海潮正蓄勢待發,路特斯的成功或許能為中國車企高端化出海突圍提供新范式。
英倫蓮花注入東方電動,喚醒銷量狂潮
2017年,吉利正式入主蓮花跑車即路特斯(LUTOS),并于2020年正式成立路特斯科技,加速推進品牌的全面電動化、智能化。
可以說,截至現在路特斯已成為吉利同時落子產品高端化、品牌全球化的關鍵一招。
根據最新業績數據,基于全球超過200家門店的支持,路特斯2024年總計交付12134輛,較上年同期增長74%,增速跑贏了廣泛的奢侈品市場,并覆蓋歐洲、北美、中國以及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阿聯酋和菲律賓等國家及地區。
但這份成績如果按照最初設定的2.6萬輛年銷量目標,無疑是不達標的。公司管理層也坦言,主要干擾因素是北美與歐盟市場的加稅政策導致美國市場的銷量目標無法實現;同時,在中國市場面對愈發激烈的本土高端汽車競爭,銷量增速也放緩了不少。
據統計,2024年路特斯在中國市場銷量為3018輛,占到總銷量的25%;來自北美的銷量為2578輛車,占比為21%。整體上,雖然路特斯銷量保持正增長,但也未達內部預期。
相對來說,歐洲市場的爆發式增長是此次財報中最大亮點
都知道路特斯起于歐洲,1952年蓮花跑車正式在英國成立,一度曾與法拉利、保時捷被并稱為三大跑車品牌。雖然全球知名度以及市場影響力弱于后兩者,但是擁有超70年的跑車基因打底,其實力不容小覷。
全年其歐洲市場銷量激增179%,貢獻近四成交付量,躍升為蓮花2024年全球最大市場,市場占有率也一并得到提升。除中國及北美市場以外的其他地區(ROW)交付增速次之,增了近90%。
銷量大增的背后,既是歐美市場的消費者有更強的意愿為“性能+品牌”支付溢價,也是基于路特斯多年積攢的品牌聲譽。
值得一提的是,路特斯?超跑,這是支撐市場打開路特斯想象空間的關鍵點。
路特斯致力于提供豪華生活方式的電池電動汽車。目前公司已在采取類似于保時捷卡宴的路徑,即"用跑車立品牌,用SUV走量"的雙輪驅動策略做大自己的蛋糕。
全年生活方式車型交付6862輛,同比增長57%;跑車則以超四成的交付量占比實現翻倍增長。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路特斯需要重點權衡好要市場和要品牌溢價之間的度。
今年不久前,為了解決銷量增長的困境問題,路特斯曾將2025年款SUVEletre(夏花)的售價定在54.8萬~101.8萬區間,最低配版本甚至和理想、蔚來處在同區間;但這種行為遭到用戶的抵制,并被指“背刺”用戶,一定程度上觸碰到其奢華品牌的“降價紅線”。
作為吉利系的一環,路特斯是吉利汽車在全力打造的一張高端化金字牌;但站在路特斯的角度,全面轉型電動化、智能化既可能是“挖金”,擴大增長空間,但也可能是與奢華豪車定位“脫鉤”,因此尺度的拿捏很重要。
賣得越多虧得越狠?關稅或許不總是困局
年度交付量和收入整體均繼續維持了雙增長,但路特斯的財務健康度卻亮起紅燈。
盈利問題凸顯。在連續五個季度降低運營費用的基礎下,全年公司凈虧損了11.07億美元,參考23年、22年同期分別虧損的7.50億美元、7.25億美元,虧幅顯著擴大。
虧幅擴大的背后,據悉主要是由于關稅影響和為應對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公司主動去庫存。公司毛利率從2023年的15%降至2024年的3%;第四季度毛利率更是轉負,為-11%。
按照產業邏輯,這個問題的最佳化解路線就是需求更大規模放量,并協同公司資源的加速整合,推動規模效應釋放。但問題是目前全球關稅風險問題凸顯,對出海企業的干擾很大。
為緩解盈利問題,首席財務官王大雪博士強調“我們已啟動戰略成本優化以提高盈利能力。隨著我們收購LotusUK的進展,我們致力于推動所有市場的成本精簡和運營增強,以持續提供長期價值。
其中隱含的一層意思就是,高端需求實力更強的歐、美市場仍是路特斯的重點。
一方面,此前路特斯曾宣布,計劃通過非現金交易收購吉利持有的路特斯英國(即LotusUK)51%股權,預計年內完成交割。
整合后路特斯將直接控制路特斯英國的傳統跑車制造(如Evora、Emira)及技術咨詢服務(LotusEngineering),形成“純電車型+傳統跑車+技術輸出”的業務閉環,并進一步實現品牌管理統一,供應鏈優化,加速電動化轉型。
另一方面,即便是面對不確定風險較大的關稅問題,路特斯管理層也計劃始終堅持這一策略。
財報電話會議中,路特斯CEO馮擎峰明確指出,“盡管面臨挑戰,我們仍維持在美國的跑車銷售計劃,預計關稅將損失200-300輛。美國仍然是優先市場,我們正在探索那里的制造選擇,以減輕關稅影響。”
至于歐洲市場,據路特斯電話會議“關稅影響了我們在中國生產的生活方式汽車,停止了對美國的出口,但我們英國生產的跑車仍然沒有受到影響。”
全球關稅政策的波動曾被視為汽車出海的重大挑戰,但是今年4月中歐達成的最低價格機制(提議設定3萬歐元最低售價)卻意外成為路特斯的利好。
原因在于,歐盟為中國電動車設定的“地板價”將繼續保護歐洲本土車型的價格圍墻,譬如路特斯在英國生產的跑車,借此能將影響降到最低;同時,這種擬以價格管控取代2024年10月實施的高額反補貼稅方式,路特斯在中國產的生活方式汽車或許在售往歐洲市場時為企業留存更多利潤,以此對沖部分銷量的影響。
類似的利好也可以發生在比亞迪等國產出海車企中,或許能倒逼部分車企完成高端化轉型。
中國車企的"全球大航海時代":三大范式已打樣
2025年之前,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競爭更多地集中在以新技術、新路線迭代下的本土存量替代市場中,期間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一路從電動化卷到了智能化,整車商及產業鏈的技術實力、資源垂直整合能力也愈發強大。
2025年之后,基于自身實力的強化,以及海外市場更低的電動化、智能化滲透率為中國企業留出窗口,出海正在成為國產汽車品牌另一重主流競爭方向。
粗略總結,中國汽車品牌的出海潮中,目前有三條路線比較典型。
一條是以路特斯、上汽名爵MG代表的本土品牌復興范式:借助歐洲老品牌的歷史積淀快速打開市場,如MG的英倫血統、路特斯的賽道基因。
這一點上,上汽名爵MG表現尤為突出,2024年上汽名爵MG在歐洲累計銷量24.34萬輛?,其中在英國市占率達到4.1%,HS車型更是闖入英國暢銷榜TOP10,成為首款進入該榜的中國品牌車型。
大概是基于出海先鋒名爵MG的良好表現,日前上汽集團進一步發布“Glocal戰略”,即以“全球+本土”的組合戰略打造本地化生態體系,實現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從“產品輸出”轉向“標準輸出”。?
另一條則是目前進擊速度十分快的比亞迪“技術溢價”路線,即依托供應鏈打造的性價比與技術優勢,轉化為出海“加速度”。
2024年比亞迪以國產品牌中最高增速,出口43.3萬輛,增速達71.8%。其中,泰國、巴西等新興市場占據更多份額。
至于技術溢價更高的歐洲市場,從2023年入市至今,比亞迪已采用集約化模式迅速布局了數百家門店,30多個大型投資集團參與運營,形成了一定的本地化運營規模。據鳳凰網科技報道,比亞迪歐洲業務將以中國市場錘煉的“尖子生”車型為矛,以本地化合作為盾,“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不過走這條路線,必然要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支撐,供應鏈也要相當能打,而大多新勢力在這兩方面承壓明顯。
為此,有了零跑打樣的第三種模式,即率先發力反向合資出海。從2023年與擁有14個品牌及全球渠道的Stellantis集團達成合資合作,形成“技術換市場”的互補模式,到24Q4正式在海外投放產品,零跑去年全年出口了1.37萬輛汽車。
據悉,合資公司零跑國際計劃在歐洲開設200家銷售網點,并拓展至中東、非洲及南美,形成全球化布局,今年全年完成5萬輛出口目標。不日前,零跑與Stellantis集團進一步宣布要在馬來西亞本地化組裝,計劃2025年底前生產首款零跑車型C10。
從“情懷牌”到“技術流”再到“資源整合”,透過這些企業各具特色的動作,可以明顯感知到中國車企強烈的出海意愿。
而中國汽車產業在質量、成本控制、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速度等方面建立的先發優勢成為關鍵支撐。
而當中國汽車出海從“產品出口”升級為“品牌、技術、生態”三重輸出,未來競爭將聚焦技術標準主導權與本地化生態構建。
當然,話又說回來,深耕當地市場,可能需要20年、30年甚至更長時間努力。期間,車企需持續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新領域做好產品。打鐵還需自身硬!
來源:美股研究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