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裝公交車并使其載著自行車和人上路,中國頭一回嘗試這件事,是在上海崇明。去年冬天,“順騎自然”單車巴士東灘專線,搭載8輛安裝在專業固定裝置上的自行車和8位騎友,從浦東新區東岸綠道前灘的18號望江驛出發,經過上海長江大橋,抵達崇明東灘海上明月,進行12.7公里的騎行和自然觀察。
帶自行車從浦東到崇明,單車巴士路線需要一小時(左),而騎車加上輪渡則需要繞很大一圈,用七八個小時(右)。王昀 截自騰訊地圖
要在東灘騎行,得先自駕抵達出發點——如果和愛車一起乘坐輪渡則需七八個小時。單車巴士既可免除自駕擁堵和裝車麻煩,彼此還能在路上充分交流。這一嘗試由騎行者團體牽頭,崇明區體育局、浦東公交和相關互聯網平臺等提供了支持。實際上,公交公司方面需支持綠色出行和減少虧損,崇明東灘的文體旅等設施則希望吸引客流到訪。
2024年12月7日,“順騎自然”單車巴士東灘專線上,騎友們和自己的愛車。 東灘騎行運營團隊 圖
但到了今年春天,適合在自然中騎行,“單車巴士”卻未能常態化運行。如何使這類面向可持續的創新能夠充分探索,創造條件使其可以培育客流?2025年4月,澎湃研究所研究員走訪了東灘騎行運營團隊、交通專家、相關政府部門和騎行者等,以探究其中的障礙和潛力,并給出相應建議。
單車巴士:靈活、平衡和前瞻性
推動單車巴士的創新嘗試,對各方都有潛在的好處。
首先,對公共交通而言,可以體現其靈活適應、創造更大公共價值的可能性。近五六年來,公共汽電車出行分擔率大幅下降,公交財政補貼困境還在加劇。地面公交要突破困境,找到更堅實的出行服務立足點,相比與公共自行車調度、快遞、早餐、婚慶等結合,“單車巴士”這一關聯目的地、承載新涌現的出行需求的創新,更為本質和關鍵。之所以說是本質,因為公交誕生本身源自市場——在1826年的法國,為在郊區的浴室吸引客流,商人開通馬車接送服務,發現沿路有眾多使用者,才在旅館之間開設客車路線。
19世紀誕生的公共交通,是以馬車為工具,源于市場需求。 資料圖
同時,公共汽電車運行成本比軌交低,可更好適應經濟下行局面——若開設專門的自行車車廂,對軌交的成本挑戰只會更大。東灘的騎行運營團隊也不愿止于“作秀”,希望為單次出行成本兜底,相當于以定制公交形式作出嘗試,以打開局面。
其次,從目的地來說,單車巴士可以帶來可持續文旅的平衡,而非網紅消費。作為打造中的“長三角農業硅谷”,崇明希望在島上發展可持續農文旅、生態健康產業。諸多同類地方與之形成競合關系。生境騎行,正是崇明本身的特色之一。東灘騎行運營團隊提到,從2017年設計崇明騎行線路時,就發現很多地點需要駕駛機動車先行抵達。各自開私家車并不綠色,也不利于人與人之間互動。而騎行者往往更關注身心健康,對生態環境敏感并樂于可持續消費。“單車巴士”可令他們不只一次打卡,而是更愿意有規律地抵達,甚至形成數字游民社區等。
歐洲就有比較完善的指南,從英國、法國到西班牙,人們可以騎著愛車在著名景點之間進行沉浸體驗。德國鐵路公司也提供了在公交和火車上搭載自行車的服務。人們能和自己的單車一起,從公路上公交,再去鐵路,在換乘站略作流連,也為當地創造活力。
2025年4月,上海浦東新區,騎行者在東岸起點自拍。 王昀 圖
最后,騎行者正是前瞻性的使用者。這一群體深入沉浸在生態騎行路線中,可不斷傳播和反饋,吸引更多人前來,也為當地創設友好環境。研究員2015-2017年曾多次參加黃浦江濱江公共空間貫通等規劃設計方面的討論,其中邀請了諸多馬拉松跑者,大家提出許多建設性意見。如今,這些岸線都成為市民青睞的跑步地帶,帶動了更多有意思的活動。
各方可以如何支持
既然有上述好處,為何單車巴士未能“順騎自然”地推進常態化運作?各方可以如何推進?
首先,崇明單車巴士的改造技術是根據現實摸索而來。此前沒有相關應用,可能需要獲得更大的信任,如需申請專利等。
中國普遍缺乏這類改造經驗。各國法律規定、車輛款型不同,無法照搬其他國家的做法。在北美、歐洲等城市,公交車可運用掛車或車外行李架運送自行車。而中國的法規相對“一刀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大型、中型載客汽車不得牽引掛車;機動車載物,從車頂起高度不能超過0.5米,從地面起高度不得超過4米。還有《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7258-2017)規定,車長大于7.5米的客車和所有校車不應設置車外頂行李架。至于把自行車帶上公交車,中國很多城市都有禁止性規定。這不僅因過往乘車者較多,自行車會擠占空間,還因公交急剎車時,自行車若倒下砸到人,公交公司或要擔責。
可拆卸的自行車固定裝置安裝在內部,是根據客車的具體情況設計而來。 東灘騎行運營團隊 圖
如此,只好優先考慮將自行車帶上車的方案,這就要配合固定裝置。很多騎友反復提及國際上機動車攜帶自行車的各類成熟方案——相應技術本身并不難,當下缺乏根據實際車型設計和應用的經驗。崇明騎行運營團隊找到自行車行業資深工程師,參考國外在車內的做法,并根據中國的公交車型,反復打磨才實現落地。而這趟單車巴士也得到互聯網平臺的支持,后者希望獲得其中的數據等。但如何設計固定裝置并與巴士磨合,這類硬件方面的工作,還需從頭摸索,在實踐中逐步完善。相應的團隊也擔負了更大試錯成本。
公交外掛拖車,在德國乃至歐洲較為常見。到了冬天,拖車上還可放滑雪板。 資料圖
當然,如果能有更多法規上的突破,能在安全的前提下,形成更多樣的單車巴士,對騎行組織會更為有利。
其次,要讓單車巴士嘗試常態化運作,就要抱有長期主義視角,各方基于信任形成合作,并規定好權利和義務等。否則,難以達成實質創新。
這幾個月來,東灘騎行運營團隊也在浦東新區的單車路線上做過“單車巴士”。每次向公交公司租車一天,由師傅進行改裝,一天行程結束后,便拆下固定自行車的裝置。這樣來回拆卸,無疑會增加人工成本。另外,單次活動的宣發成本不菲。如果能常態化運作,也更利于口口相傳。騎行者可多次體驗,也可形成親子活動,節約能耗,有利于公共健康,把綠色出行帶到旅行目的地。
這里還可算一筆賬。團隊一天的租車費是1800元。從公交來看,以一張票2元計算,相當于運送了900人。一輛公交車一天最多行駛200公里,對應的客流強度是450人次/百公里。而目前上海市公交的客流強度是113人次/百公里。前者是后者的四倍。
團隊想提供保底租車費用,與公交公司持續合作,從每月固定一兩班做起,并約定在一段時間內排他——否則當客流培育起來,可能會為他人做嫁衣。這也正是特許經營中的原則性考慮。其他權利義務也需一一厘定。但對國有公交公司而言,這么一小筆業務,合作過程或顯得過于煩瑣。
最后,還需要與目的地深入連接,并在票價、廣告等方面,盡可能探索出空間。
改造好的巴士,最多能承載10輛車和10個乘客。當地雖樂見首輛“單車巴士”,但認為行駛時間太長,更希望推動地鐵設立單車車廂,實現更大影響力。這一愿景自然不錯,但限于前述成本等情況,實則更難推動。
如前所述,單車巴士更為靈活,還有更多可能性。比如,在票價、廣告等方面,給運營創造更大空間,或與騎行目的地相連接,不光是實現利潤,還能從出行切入城市層面的ESG,在全周期可持續旅游方面形成相應方法學。
2024年12月7日,人們借助“順騎自然”單車巴士東灘專線,進行了騎行和自然觀察,制作了紀念品。 東灘騎行運營團隊 圖
總之,崇明作為上海唯一的世界遺產地島嶼,地理上有明確邊界,無需考慮試點區域與其他城市道路的銜接;又有影響力和知名度,可吸引客流。借此可為更多地方探索出可持續旅游的模式。這就需要各方為創新提供空間,讓民間力量、國營公交公司和目的地之間,形成真正合作。
(本文感謝以下實踐者和專家:上海崇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辦者施怡,交通與城市規劃專家王園園,公共交通愛好者Bulbasaur,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政府陳家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施洋,同濟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教授潘海嘯,鐵人三項愛好者沈鵬華)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
回應公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