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26日)晚,孫燕姿《就在日落以后》演唱會在上海體育場舉行。在社交媒體上被調侃為“冷門歌手”的華語天后時隔十年再次開唱,號召力不減當年,兩場演出、8萬張門票開售即秒光。演員肖戰不僅到現場追星,還在社交媒體發文“尚好的青春都是你”,這一波“情懷殺”也激活了80后90后的集體回憶。
孫燕姿《就在日落以后》演唱會。
近期選擇來上海開演唱會的,不只有暌違許久的孫燕姿。接下來,歐美樂壇傳奇唱將瑪利亞·凱莉,華語樂壇常青樹林憶蓮、莫文蔚,還有伍佰、周深、汪明荃、孟庭葦、蘇慧倫、陳慧嫻、漢斯·季默、理查德·馬克斯等明星的演出,都已經安排上了。購票平臺上,“想看”人數總計早已突破百萬,熱度可見一斑。
明星歌手紛紛選擇來滬開唱,一個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作為“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演出市場足夠大。去年以來,中國演出市場迎來全面復蘇,2024年大型演唱會票房破260億元,同比增長78.1%。其中,長三角地區消費最為活躍,票房占比達到了全國大型演唱會總票房31.4%;而在城市票房上,上海持續領跑全國。
不過,全國范圍內的大城市那么多,滿足大型演唱會硬件設施條件的也不少,上海為何獨具“魔力”?
數據顯示,2024年大型演唱會跨城觀演比例為64.2%,有41.5%的觀眾會在演出地停留2天,在演出地停留3天及以上的跨城觀眾占比達到37.0%。也就是說,一場演唱會給一座城市帶來的不只是演唱會內外熱鬧的幾個小時,不只是可觀的門票消費,更是一場可能持續數日,帶動數萬人的“微旅行”。
在這趟旅行中,廣大歌迷能得到什么樣的體驗,留下什么樣的回憶,肯定會影響到他們的熱情;同樣,歌迷覺得來到哪座城市看演唱會更舒心、更開心,自然也會影響到歌手以及主辦方的決策。
就拿孫燕姿演唱會來說,歌迷不僅可憑票根在多家酒店享受入住折扣,還可以享受到贈早餐或延遲退房至16點等服務;演唱會結束后,散場歌迷可乘坐免費短駁車,打網約車可領取消費券;有“夜生活”需要的歌迷,也可以憑門票享受上海知名商圈內專屬折扣的活動。換言之,來上海看演唱會,不僅能大飽眼福、耳福,還能在飲食、出行、購物等方面得到眾多驚喜,注定會成為一場“難忘之旅”。
這就是讓消費者從“單一購買”進入“鏈式體驗”,近年來在上海不斷被放大的“票根經濟”效應。從上海博物館大展“金字塔之巔”的火爆出圈,到最近開幕即爆款的哆啦A夢特展,再到受到全球關注的F1中國大獎賽,無不充分展示了小票根撬動大消費的能量。
上海已將“票根經濟”納入擴消費六大專項行動。票根經濟的本質是“聯動經濟”,一次演出、一次活動要在最大程度上拉動消費,關鍵就在于把文化圈、體育圈、展覽圈與商圈的“結界”打開,實現高頻互動,這就要求文旅商體展等多部門協同發力、相互賦能,共同把“流量”轉化為“留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