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持續數月的干旱令人揪心,也讓桉樹再次成為了輿論的焦點。
社交媒體上到處充斥著廣西干旱、廣西桉樹的各種言論,桉樹更是被貼上了“抽水機”等標簽,指責桉樹“破壞生態”,直接導致“廣西干旱”……
但當我們撥開情緒化的迷霧,會發現這場關于桉樹與干旱爭論,其背后的真相遠比人們想象的更加復雜,更像是一場生態與發展的深刻反思。
前些天回鄉下老家,鄰居張大叔正在忙著打水井。張大叔告訴我,這些年連續干旱,從山上引來的山泉水時斷時續,有時甚至三五天都沒有來水,這才動了請人打井的念頭。至于原因,他則抬起滿是老繭的手,直直指向那山上的桉樹。
在農民張大叔的眼里,自從種了桉樹之后,山上滿是綠油油的樹,山腳下的泉水沒了,河溪里的流水也少,隔幾年就有一場長時間的旱災……這樣感受如此直觀,廣西干旱分明就是桉樹惹的禍。
乍一聽,非常有道理。
歷史,總會有一些驚人的巧合。
廣西桉樹真正高速發展始于2002年。其后的20多年時間,以每年超過200萬畝的增量急劇猛增,一路蒙眼狂奔,種植面積從2000年的250萬畝擴張到了如今的超過4500萬畝。而那些年恰好遇上了溫室效應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冰川加快消融、海平面上升、降水量重新分配,造成了極端天氣頻發、強度增強,比如突然性的暴雨、長時間的干旱等等。
一邊山上的桉樹越種越多,一邊干旱的頻率越來越高。時間軸上的巧合,讓人很自然就聯想到桉樹在作祟。
作為地球生物中的普通一種,桉樹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更沒有什么超能力,只是相對于其它樹種而言,生長更快、產量更高、效益更好。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會被廣泛種植。
2023年3月,廣西林科院桉樹研究團隊發布了桉樹10年監測報告。報告明確指出,桉樹生長未吸收消耗大量水分,地表水未出現“黑水”現象,且由于其為淺根性,根本無法吸收和利用地下水。
廣西氣象臺表示,2024年11月以來,廣西平均降雨量110毫米,各地降雨量在60至300毫米之間,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七成,氣象干旱呈反復發展態勢,大部地區已達到了特旱級別。
顯然,廣西持續干旱的原因就是降水減少。而影響降水的因素非常多,比如氣候變化、水資源管理、人類活動等等,把干旱成因簡單歸咎于單一因素,既不合理,更不科學。
無論承認與否,桉樹就是廣西從國外引種最成功的樹種,不僅栽培技術成熟、應用利用廣泛,而且產業鏈條完整、經濟效益可觀,廣西桉樹取得的巨大成就看得見,也摸得著。
如果依照某些人理解的那樣,桉樹是“抽水機”、“抽肥機”、“有毒樹”、“斷子絕孫樹”的話,那么廣西的環境應該非常之差才對。
事實,卻恰恰相反!
這些年廣西常年保持著優良的空氣質量,水體質量更是在全國排名前列,山清、水秀、生態美,還得到了“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的盛譽。
廣西桉樹取得的成就不容否定,但要看到負面影響也客觀存在,比如超大面積純林化,破壞生物多樣性;全墾整地造林,造成水土流失;過度施用化肥和噴施化學除草劑,污染水源;過短期限輪伐,影響土壤肥力可持續性,等等。
但是,這些問題是局部的,而不是整體性的,而且其成因并非源自桉樹身上,而是人為造成的。
把人為造成的錯強加于桉樹身上,實屬“欲加之罪”。如同吃了有農藥殘留的蔬菜,不去批判殘留的農藥而指責蔬菜,本末倒置!如同發現農村的小河里魚蝦變少了,不去批判濫用的農藥、除草劑而指責桉樹,豈有此理!
爭論從來不是一件可怕的事,真理唯有越辯越明,但是我們不能為爭而爭,也不能為論而論,爭論也該有基本的常識。
顯然,這場爭論既折射出公眾環境意識的覺醒,同時也暴露出公眾科學素養的不足。2025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5.37%。
雖然數據有所提升,但有點令人悲嘆,這場爭論也算是又一實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