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臺后,有關伊核問題的談判,也重新提上了日程。但由于兩國之間的不信任感太重,談判安排也非常曲折。本月12日和19日,美伊兩國完成了兩輪間接會談,經兩國代表商定,將于本月23日舉行第三輪會談。
然而日前美方對伊朗實施的一項新制裁,再次惹惱了對方,伊方隨即宣布推遲談判至26日。同時伊外長也迅速變更行程,趕在和美方新一輪談判前,攜預案來了趟中國。
(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和王毅外長會面)
對于此次會晤,中方這邊通報是,王毅外長已經同伊外長阿拉格齊舉行了一場會晤,雙方主要針對雙邊關系,以及地區最新局勢交換了意見。
而伊朗這邊,則更為直接,明確表示談的就是伊核問題。阿拉格齊稱,中國是2015年與伊朗達成的國際核協議的簽署國之一,并且在核問題上發揮了建設性作用,所以未來也能發揮同樣重要的作用。
從過去兩輪的談判結果來看,美伊雙方還存在較大的分歧。
最主要的就是核鈾濃縮活動和制裁解除的優先性問題。伊朗方面的立場是,要求美國首先解除所有與核問題相關的制裁,包括特朗普政府2017年后新增的制裁,并確保伊朗能夠獲得被凍結的資產和石油出口收入。伊朗強調其鈾濃縮活動僅用于和平目的,不接受任何超出2015年《聯合全面行動計劃》框架的限制。
而美方這邊,則要求伊朗首先停止豐度超過3.67%的鈾濃縮活動,并銷毀已積累的60%豐度濃縮鈾。此外,特朗普政府還試圖將談判范圍擴大至彈道導彈研發和地區影響力問題上,但遭到了伊朗方面的明確拒絕。再加上特朗普政府在政策制定時總是搖擺不定,這也加劇了談判的難度。
總之,美伊互信缺失仍是核心障礙。
(美伊談判兩輪結束仍存在分歧)
在這樣的背景下,伊朗外長此行來華這一趟,就主要有三個目的。
首先就是要和中方就核協議協調立場,爭取國際社會的政治支持。
伊朗深知,中俄的參與是其與美國談判的重要籌碼,未來任何核協議若缺乏中俄支持,都將難以落實。過去中方多次強調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并在聯合國等多邊框架內反對單邊制裁,這就為伊朗提供了國際聲援。
此外,前不久伊朗議員也透露,中俄兩國將與美國就給予伊朗“更可靠保障”的問題進行討論。所以在中美俄三國代表會面前,伊朗也需要與中國統一立場,確保其核心利益,如解除制裁、和平利用核能等,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而在中俄美三國代表會面前,中方也需要參考伊朗方面的意見。
其次,則是要借中國的力量緩解內外壓力,鞏固經濟合作。
在經濟領域,伊朗近年面臨美國制裁、以色列軍事威脅以及“抵抗之弧”盟友,如哈馬斯、真主黨被削弱的困境,經濟與安全壓力劇增。阿拉格齊此行訪華,也可重點推進《中伊25年合作協議》,通過能源、基建等領域的合作,緩解伊朗的經濟困境。
而在外交領域,中國此前曾斡旋沙特和伊朗復交,成功展現了在中東事務中的公正立場和調解能力。所以這次阿拉格齊訪華,中方可能進一步發揮勸和促談作用,推動美伊談判回歸理性框架,避免沖突升級。甚至若是以色列或美國對伊朗采取激進行動,中國可能通過外交渠道或聯合國機制予以牽制,防止局勢失控。
最后則是要平衡大國關系,對沖美國壓力。
現階段,伊朗在美伊博弈中,采取的也是“多向外交”的策略,既與俄羅斯推進軍事合作,如計劃簽署“國防安全條約”,又通過訪華強化與中國的戰略協作,避免過度依賴某一方,同時向美國展示其外交韌性。
(特朗普政策搖擺不定)
而站在中方的立場上來看,我們致力于解決伊朗問題,對中方也存在好處。
一方面就是保障能源安全和供應鏈穩定。伊朗是全球第四大原油儲備國,而中國是其最大石油買家,所以伊朗的穩定,直接關系到中國能源供應鏈的穩定,若伊朗因核問題陷入更大動蕩或被進一步孤立,將威脅我國能源進口渠道的多元化布局。
另一方面,則是鞏固我國“一帶一路”的戰略支點,對沖美方圍堵。
伊朗地處“一帶一路”中線的核心位置,中伊合作的恰巴哈爾港、德黑蘭—馬什哈德鐵路等項目,是中國打通印度洋通道、削弱馬六甲海峽依賴的關鍵布局。若伊朗局勢失控,這些戰略通道可能被美國或地區對手截斷。但若強化與伊朗合作,中國可在中東形成“戰略緩沖區”,分散美國在南海、臺海對華施壓的注意力。
總之,伊朗訪華既是尋求支持以增強談判籌碼,也是為長遠戰略布局;中國則通過政治支持、經濟合作和多邊協調,在維護地區穩定與自身利益的同時,鞏固了其作為“關鍵調解者”的國際角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