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黨性教育基地
在西柏坡紀念館的恒溫展柜中,1948 年 11 月 8 日的 "齊辰電" 原稿靜靜陳列,泛黃的紙頁上,粟裕與張震聯名寫下的 "抑留敵人于徐州地區,逐次殲滅" 字跡依然清晰。這封被稱為 "淮海戰役準生證" 的電報,不僅是軍事戰略的轉折點,更是中國共產黨人黨性光芒在硝煙中的集中迸發。西柏坡黨性教育以淮海戰役為切片,解碼攻堅精神的深層基因,讓 70 多年前的戰火淬煉,成為新時代黨員干部的精神磨刀石。
一、戰略決斷中的黨性光芒:從 "小淮海" 到 "大決戰" 的突破
淮海戰役的最初構想,是殲滅黃百韜兵團的 "小淮海"。但在前線指揮的粟裕敏銳捕捉到戰機:黃百韜兵團西撤、何基灃部起義跡象、中原野戰軍攻克鄭州,三大變量讓他看到了殲滅徐州集團的可能性。11 月 8 日的 "齊辰電",是他第七次向中央直諫,將戰役目標從 10 萬擴大到 50 萬。這種 "敢于突破常規、勇于承擔風險" 的決斷,正是黨性中 "實事求是" 的生動體現 —— 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中央軍委的回應同樣彰顯黨性胸懷。毛澤東收到電報后,連夜召集朱德、周恩來研判,僅 21 小時后便復電:"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在西柏坡黨性教育的 "電報研討課" 上,學員們對比 "齊辰電" 與中央復電的時間差,深刻理解:這種 "上下同欲" 的決策默契,源于共同的黨性根基 —— 一切從戰爭實際出發,一切以人民利益為歸依。正如粟裕在《戰爭回憶錄》中所寫:"沒有中央的戰略遠見,就沒有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
二、攻堅過程中的黨性磨礪:啃硬骨頭的精神密碼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 "敢于攻堅、善于攻堅" 的典范。碾莊戰役中,黃百韜兵團依托工事負隅頑抗,華野連續攻擊三日未果,傷亡慘重。關鍵時刻,粟裕在作戰會議上拍板:"就算把華野打光了,也要啃下這塊硬骨頭!"(《第三野戰軍戰史》)。這種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的魄力,在西柏坡黨性教育中被提煉為 "攻堅精神" 的核心要素 —— 面對強敵不退縮,遭遇挫折不氣餒。
更值得關注的是攻堅中的戰術創新。針對敵軍密集火力,粟裕采納基層建議,推廣 "近迫作業抵近爆破" 戰術:戰士們用鐵鍬、洋鎬在陣地前挖出蛇形交通壕,每夜推進 50-100 米,最終將戰壕挖到敵人工事前沿 30 米處。這種 "從群眾中來" 的智慧,正是黨性中 "依靠人民" 的鮮活注腳。在教育基地的情景模擬中,學員們親手挖掘戰壕模型,聽講解員講述 "千人挖壕、萬人送糧" 的支前故事 ——543 萬民工用小推車推出的后勤線,讓學員們真正理解:攻堅精神的背后,是黨與人民的血肉相連。
三、大局觀中的黨性升華:舍小我顧大局的擔當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中野在雙堆集圍住黃維兵團,但重武器不足、傷亡巨大。粟裕接到劉伯承求援電報后,立即抽調華野 7 個縱隊、15 萬兵力支援,占當時華野總兵力的 40%。這種 "寧可自己難,也要全局贏" 的決斷,在西柏坡黨性教育的 "戰役沙盤課" 上被反復剖析:當學員們看到華野支援路線圖上密集的箭頭時,講解員會強調:"粟裕的望遠鏡,始終盯著整個淮海戰場,而不是自己的局部得失。"
更具教育意義的是戰后總結。粟裕在《淮海戰役初步總結》中,將勝利歸功于 "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兄弟部隊的協同、人民群眾的支援",對自己的貢獻輕描淡寫。這種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境界,成為黨性教育中 "胸懷大局" 的典型教材。學員們對照當代工作中的部門壁壘、利益博弈,在討論中達成共識:真正的攻堅精神,必須以 "全國一盤棋" 的大局觀為支撐。
結語:在攻堅中錘煉黨性的永恒課題
從碾莊的戰壕到新時代的改革深水區,從雙堆集的攻堅到科技自立自強的突圍,淮海戰役的攻堅精神始終在提醒我們:黨性的硬度,來自于直面挑戰的勇氣;黨性的純度,來自于人民至上的初心。西柏坡黨性教育解碼的,不僅是歷史戰役的勝利密碼,更是中國共產黨人永遠 "敢于攻堅、善于攻堅" 的精神基因 —— 這,正是淮海硝煙留給新時代最珍貴的黨性遺產。
更多西柏坡紅色培訓信息分享http://www.xbpjy.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