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今所處的這個世界,已經不是我們昨天認知中的模樣了。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備受矚目西方的戰略目標……西方將中國社會塑造成了一個典范,他們贊美中國取得的成就,頌揚中國輝煌的歷史,同時卻對印度大加貶低、甚至是不屑一顧,在我看來,這幾乎是一種戰略上的必然。
最近印度外長的一段話,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段話中滿滿的嫉妒羨慕!
在印度眼中,得不到西方關注的印度永遠在騷動,而被西方所偏愛的中國總是有恃無恐,甚至有些不屑一顧。那么,印度為何有此之問,而印度到底差哪里?家人朋友們好,我是青衫彈史,用中國視角看世界問題。全文共3600字,請耐心閱讀,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哦~謝謝!
聲明: 本文獨家原創,內容引用權威資料,并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章結尾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禁止轉載盜版,謝謝~01 得不到的印度?
得不到的印度永遠在騷動?實際上曾經的印度那可是國際舞臺上的C位,美蘇兩大國爭相拉攏的寵兒,不結盟運動的領袖,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中國能否參會還要看印度的臉色,為何如今在印度眼中,印度成了不受寵的棄子?
種因得果,印度的今天,都已在印度的昨天埋下因果。
1947年,印度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以相對和平的方式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迎來了獨立。1950年,印度成立共和國,正式建國。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提出有聲有色的印度大國夢,并且成為印度歷代政府矢志不渝的追求。
剛剛建國的印度,坐擁南亞最大體量,繼承者英國留下的殖民遺產,又因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成功案例被視為反殖民斗爭的精神圖騰。當世界各國還在為美蘇兩大陣營站隊問題煩惱時,印度高舉不結盟的大旗,一邊收蘇聯軍援,一邊拿美國貸款,甚至又因為是英聯邦成員,還能在殖民列強中混的如魚得水。
1961年,印度與埃及、南斯拉夫等國共同發起了不結盟運動,以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贏得第三世界的民心。1953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印度的積極回應,并且將其作為兩國關系的準則,寫入聯合公報,自此印度徹底坐穩第三世界領袖的位置,1955年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更是對印度領袖地位的進一步確認。
印度,南亞地緣疊加第三世界領袖地位,讓印度成為美蘇兩大國眼中的香餑餑。
1955年由蘇聯援建的亞洲最大的鋼鐵項目,比萊鋼鐵廠落地印度,此后10年時間蘇聯向印度提供了高達10.2億美元的援助,截止到1979年蘇聯對印度貸款總額高達140多億盧比,援助項目102項目,總投入遠遠超過蘇聯援華投入。蘇聯的援助為提供了印度1/3的鋼鐵產量,1/5的發電量,60%的石油產量,80%的冶金產量等等。可以說在蘇聯的幫助下,印度從那個只能種種棉花、搞搞紡織業的英國殖民地國家發展成為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工業化國家,有著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印度至今仍在享受著當年蘇聯援助帶來的紅利。
蘇聯拉攏印度,美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乎,美國也加大了對印度的關注,從1951年到1961年,美國向印度提供了超過30億美元的援助,涵蓋了糧食、工業設備、技術等多個領域。極大地緩解了印度的糧食危機,推動了印度工業的發展。
除此之外,在軍事領域,印度擁有美國出售的運輸機、直升機、雷達,也有蘇聯進口的戰斗機、坦克、導彈,一度被網友們戲稱為萬國造,可是在冷戰大環境下,能夠同時打通美蘇兩大國的路子,不也正是說明印度的厲害之處嘛!
這時候的印度,美蘇爭相拉攏的寵兒,英聯邦的重要一員,第三世界的領袖。現任霸主需要拉攏,前任霸主那里又有面子,還有著一呼百應的一群小伙伴撐場子,如此排場,印度一時風頭無兩,牢牢占據著國際舞臺的C位。
有人調侃印度說道:印度就像個被兩個富商追求的美人,她既接受美國的小麥,又享受蘇聯的鋼鐵,還保持著不結盟的貞節牌坊。
那么,印度又是如何丟掉這份優勢的呢?
印度從英國殖民手中獨立,沒有英國的實力,卻也繼承了英國的霸主之心,一心想要獨霸南亞次大陸。與鄰國巴基斯坦打了三次印巴戰爭,在1971年的時候,東巴基斯坦獨立,后來建立孟加拉國。1975年,印度以平息動亂為名入侵錫金,并且將其滅國,納入印度版圖,成為所謂的錫金邦。1962年強占尼泊爾370平方公里邊境要地,通過支持泰米爾猛虎組織,長期干預斯里蘭卡內政。不顧馬爾代夫民眾的反對,強行駐軍,控制不丹的外交與國防,通過控制尼泊爾的能源通道,掌控尼泊爾的經濟。
可以說,印度實現了在南亞地區的稱王稱霸,可也將周邊鄰國都得罪了遍。高舉著反對霸權主義旗幟的印度,卻又是霸權主義的踐行者,如此諷刺的一幕出現在印度身上。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爆發,結果印度把侵略戰爭打成了首都保衛戰,戰爭的慘敗讓印度的大國外交崩盤,開國總理尼赫魯隨之下臺,不結盟的外交政策開始轉向多向結盟的模糊性外交戰略。在蘇聯和美國之間雙面下注,言行不一,反而丟了國家戰略信譽。這本質上是印度有限的國力無法匹配印度的大國雄心導致的必然結果。
國際舞臺,仍舊以大國政治為主導,印度試圖成為國際舞臺的主角,卻沒有相應匹配的實力,自然會產生“得不到的印度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中國不屑一顧”的錯覺!
印度差在哪里?
1949年,新中國成立,那時候的新中國歷經百年屈辱,打完14年抗日戰爭,又打3年解放戰爭,國家百廢待興,積貧積弱。剛建國一年時間,又打響抗美援朝戰爭,直面全球霸主。工業約等于0,農業也因戰爭一片荒蕪,幾乎要從頭開始。
1947年印度獨立,1950年印度建國,此時的印度國內沒有經歷大規模戰爭的摧殘,還有著英國留下的底子,怎么說都比咱們中國剛建國那會強了太多了。
為何如今印度外長會有“得不到的印度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中國不屑一顧”如此感嘆,我不禁想問,印度到底差在了哪里?印度為何無法吸引西方社會的關注?
第一:五常大國與地區強國。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此時的中國便已經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此時的印度尚未獨立,還是英國的殖民地,靠著美蘇矛盾與英國殖民地的光環,拿了個創始國的稱號。可那又如何呢,出來混,是要講實力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雖然聯合國的五常席位還被民國政府霸占,但在1950年咱們就敢對戰打著所謂聯合國軍旗號的美國及一幫盟友組成的17國聯軍,并且戰而勝之,沒有五常地位,卻有了五常實力,1969年珍寶島戰役對戰蘇聯,五常國家可以說咱們揍了個遍,所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大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也就是實在不行的事情了,因為沒有中國真的很多事情辦不成!
印度能在南亞稱霸,卻也無法獨掌南亞,更無法影響世界事務。這就是五常國家與地區強國之間的鴻溝!印度夢寐以求五常席位,可那不是施舍,而是無數先輩打出來的地位!
第二:經濟實力不足匹配全球性大國地位。
2024年,印度GDP總量超過英國,排名世界第五,這其中水分有多少且不談,就印度的營商環境與社會環境,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與印度相比,中國的成績依舊亮眼。人們總是記住第一名,卻忽略了第二名,在中國耀眼的光環下,被掩蓋的印度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下,有些羨慕嫉妒實屬正常。
中國和印度人口總數均以突破14億,是全球僅有的兩個人口突破10億的國家,中國將人口優勢通過教育轉化為人才優勢,而印度在種姓制度的束縛下人口優勢逐漸蛻變成為人口壓力,不徹底的土地改革,大量地主的存在,制約著印度市場的發展,大量百姓沒錢消費,市場無法激活,規模無法擴大,對全球資本的吸引也就無法提升。
當中國已經建成全球唯一的完整工業體系,印度還在為發電量不足而煩惱,這就是差距!
第三:地緣優勢要有實力支撐。
印度三面臨海,直面印度洋和孟加拉灣。在世界島理論中屬于邊緣地帶國家,印度想要將勢力延伸向心臟地帶,必須經過巴基斯坦,所以印巴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反復爭奪,實在是這一地區關系著印度勢力延伸的重點。印度向北直面居高臨下的中國,歷史已經證明,此路不通。剩下的方向都是大海,中東那是伊斯蘭教的大本營,東南亞魚龍混雜,印度想插手,也只能慢慢滲透。
印度想要支撐起自身的地緣優勢,也需要有相匹配的實力作為支撐,可惜的是,印度沒有!
終章
印度,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是印度建國以來的夢想。建國70多年后,印度仍深陷“大國焦慮癥”,渴望著國際的關注,總以為西方社會的歡心可以求來,實際上放西方關注的時候,帶來的更多的是災難,全球多少國家已經用血淋淋的事實證明了這一結論。
與其等待別人的關注目光,步入奮發圖強,用強大的實力告訴世界,我就是我,一個強大的我!
印度像貪吃蛇游戲里的玩家,總想吞下更多地緣板塊,結果一頭撞上了自己的尾巴。中國則像玩俄羅斯方塊的智者,專注消除發展障礙,不斷刷新得分紀錄。當印度抱怨“得不到的印度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中國不屑一顧”的時候,請想一想你的子民。
真正的裁判是14億人民,他們用腳投票的選擇,才是文明競賽最真實的計分板。真正的大國,不靠外交辭令的華麗轉身,而看田間地頭的稻穗是否飽滿。畢竟,歷史從不相信眼淚,只認實干家的汗水。
參考資料: 1.《蘇聯與南亞關系:1947-1978印度卷》 2.《印度大國結盟戰略:信譽缺失、三重背離及成因》李亮
作者:青衫彈史 | 圖片來源于網絡
歡迎轉發、點贊、關注、評論、贊賞,您的支持對我很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