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童年
人皆有所本
在家里,無論多大的官,都是活生生的人
新任浙江HR楊蔭凱,是遼寧錦州的滿族人。
他大學專業是人文地理學。
有好事者翻出一部他的著作《舊食記》,正好出版于10年前的2015年。
這部作品,充滿了楊部長對東北老家食物的深深眷戀。兼之他人文地理學的專業背景,使得這部作品充滿了味道和強烈的區域文化印跡。
正如封面上那幾句位置奇怪的推薦語:「童年漸遠,故鄉很近——東北人的集體記念」。
以及那句稍帶傷感的「那?道道飽蘸濃郁東北特?的家鄉菜,喚醒我們對故鄉與童年的深情回憶 」,「鄉愁緩釋,情感療傷」。
而這正是家傳與回憶錄不同的地方:在家傳中,家鄉和家人是敘事主體,而非工作內容。
去年底,浙江日報報道家傳編輯部,還在網上做了個小調查,結果也很有意思:個人最重視的職場工作,在讀者看來,價值感卻最低!
對于組織部的秘書來說,要服務好楊部長,只要翻下這部書,胸中便已然了然。
領導跨區域調任,辦公室和媒體都要前往他曾任職的地方對接,了解他的生活喜好、報道風格,包括拍照的角度等詳細情況,以便做好服務工作。
像楊部長這樣喜歡寫東西的,可以說免了部下不少事。
楊部長在序言中說:在東北的童年時光簡單?豐富。之所以簡單,是因為物質的匱乏讓我們始終籠罩在半饑餓的陰影下;之所以豐富,是因為貧瘠的?活從未阻?我們對美好?活的夢想和向往。東北?平原的春夏秋冬與?霜?雪,讓我們充分領略了?然的壯美與豁達;???輩的勤苦操勞與慈祥智慧,讓我們在單調的???總能發現??的美妙與精彩。于是,在饑餓的襯托和???輩的巧?下,那些春天的野菜、?杏,夏天的??、?紅柿,秋天的葫蘆、紅棗,冬天的酸菜、黏?包,都幻化成我們??中最難忘的美?和最美好的回憶。于是,對童年的記憶實際上就演化成關于美?的記憶。
??的本?,記錄這些所謂的美?都只是表?,?的是讓?家與我?同感受那些難忘的童年歲?,牢記那段?尖上的鄉愁。
緬懷過去,是為了更好地迎接未來;懂得感恩,才能夠更好地回報社會。謹以此書獻給我難忘的童年,也獻給我永遠深愛的??、家?、朋友和故鄉。
從這部書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活生生的離鄉游子、女兒的父親、沖浪的時尚干部,以及對歷史的真實表達。
?章在微博、微信、博客上發表之后,得到了??堆朋友和?友的認可,?家都認為通過這些?字能夠看到??童年的影?,能夠勾起他們對??童年和故鄉的回憶,并強烈要求我將其結集出版。
楊部長可能是個「女兒奴」:?2012年以來,利?陪??上課以及出差乘?機、乘??的間隙,我把記憶深處的那些童年美?和趣事?點點挖掘出來并付諸?字。
這部書稿令他激動不已的是:今年9歲的??近兩年來?直追蹤著我的這些??章,?乎每篇必讀并津津有味地與我討論?些具體細節,還時不時地催問我最近?寫了什么好吃的。
一個「女兒奴」老父親的形象躍然紙上。
家傳本來就是寫給家人看的,除了女兒,他父親也參與了這部書稿的創作:?親知道我在寫這些?字后,也時不時地幫我回憶童年的歲?,并詳細講授了部分美?的制作細節。
沒有比這個更溫暖的家庭關系了。
如果說領導干部要有好的家風,這就是美好。
HR如此,干部們是不是也可以寫寫自己的童年和家人,以便不忘初心?
我寫了300多部家傳、整理了1200部家庭相冊,發現旺族多出自讀書人、紳士、企業家、地主,少數平民子弟則通過讀書、從軍、創業改變命運。
家史即國史,現代國家鼓勵學生先講家史、次學國史,汲取智慧、經驗、教訓,節節攀升。
死亡不是人生的終點,遺忘才是。如果沒有記憶,家就是一個空殼。
講述我們的故事、寫作家傳,是人類延續文明和創造意義的基本方式。長按下面微信二維碼,識別加我好友,一起搶救和傳承家庭記憶:
家傳系列,請點擊關注我
為什么從南宋起,浙江人既會讀書又會做生意?家風傳播的脈絡,無法想像!我參與的這本書,上線當月就登上浙江省好書榜:
為什么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如果沒有家庭記憶,家就是一句空話。這個任務,只能我們自己來完成:
◆ 推薦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